这句诗点明了是新秋时间。出自晚唐.齐己《新秋》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三十天或四十天。
所以作者在首联就写以“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交待是新秋时间,和题目《新秋》相吻合,起点题之意。
原文: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译文
三伏刚过,就到了立秋的日子。早晨已经起露,天气已经有了凉意,云彩和山峰傍晚时候更是呈现出奇妙的景观。
田垄飘来了香气,庄稼即将要成熟了。远处的原野上小草已经开始枯萎了。在这清净的时光了,保持一颗安仁之心,不要心起伤悲。
扩展资料:
“立秋”三候
诗中作者也是通过“露”、“冷”等意象将秋天的特征体现了出来,自古就有立秋三候之说,概括了立秋的气候及景象特征。诗中作者对立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气候细致的洞察力。三候指:
1、一候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
2、二候白露生 。?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东汉刘熙《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3、三候寒蝉鸣。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