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可谓古代帝王对待功臣的两个典型,前者杯酒释兵权善待功臣,后者制造冤案屠杀功臣。所以有人很好奇,为何赵匡胤能够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不能那样做呢?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乾德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等名将聚餐,酒过三巡,老赵感叹道:人人都说当皇帝好,可我这个皇帝,做得可很难受啊,每天都担心有人造反。
石守信等人都是聪明人,忙说:?陛下你说这话干什么,天命已定,谁敢存有异心?我们都是一颗红心向大宋啊!?
赵匡胤笑了笑,说:?我当然相信你们忠心,可是,我当初也对周朝很忠心啊,可耐不住有人黄袍加身。所以,谁能保证将来不会有人对你们黄袍加身??
石守信等一听,哑口无言。赵匡胤乘机说:?不如你们退居二线,好好享受人生,如此一来,我做皇帝也安心了,君臣上下不相疑,这不挺好的吗??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连忙识趣地上奏,自称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就这样,赵匡胤靠一顿饭的功夫,便化解武将当权的危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成功呢?
乾隆皇帝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彼时宋主英勇固出数人之上,操纵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异议乎?,一句话概括:石守信等人本就没有野心,自然任由赵匡胤摆布。
试想,如果石守信等人有反心,当赵匡胤说道?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时,他们当作何想?必然以为赵匡胤猜忌他们?那么,他们又会如何应对?胆小的,可能认怂;胆大的,多半会举兵造反。既然横竖都是一死,为何不起兵一搏呢?万一成功了呢?
所以,如果石守信等人真有野心,杯酒释兵权非但不能解除武将危机,反而会激起武将的叛乱。不过,赵匡胤可能也正是相信武将们的忠诚,才敢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其兵权。
从个人利益上说,赵匡胤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但是,从王朝的利益上说,这个决定非常愚蠢。
首先,杯酒释兵权开北宋重文轻武的先河,赵匡胤通过花钱赎买兵权的手段,固然消除了武将叛乱的危机,但也导致了北宋军事实力的衰退。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又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武将的措施,比如强干弱枝政策、实行更戍法(使得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等等。可以说,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宋太祖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
其次,杯酒释兵权发生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第二年,这一年,北宋强敌环伺,北有北汉、契丹,南有南唐、南汉,当此之时,正是重用武将平定天下之际,赵匡胤却把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一律解除兵权,这对北宋的统一有利吗?这便难怪北宋国土狭小,先后被辽和金按在地上摩擦。
很多人认为,宋朝被辽、金按在地上摩擦,不是宋朝军事力量孱弱,而是因为辽、金过于强大。
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宋朝军事力量的孱弱,才衬托出辽、金的强大;正因为宋朝军事力量孱弱,才使辽金?做大做强?。
辽、金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五代初期,契丹多次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击败,后唐庄宗也多次?吊打?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而在宋以前,雄踞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也好,突厥也罢,哪个不比已经汉化程度已经很深的辽、金凶狠?
而宋以前的王朝,汉朝也好,唐朝也罢,哪个不比北宋立国时的处境危险?以汉朝为例,高祖被匈奴三四十万大军围困白登山,匈奴骑兵一日一夜可达甘泉宫;以唐朝为例,大唐立国之初,高祖被迫向突厥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