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春天的诗句 - 天源的栽培发展史

天源的栽培发展史

平阴玫瑰栽培,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它在平阴集中栽植始于汉朝,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翠屏山宝峰寺僧人慈净种植玫瑰于翠屏山周围,后繁衍扩大。明末已开始用玫瑰花酿酒、制酱。清末已形成规模生产,清末“续修平阴县志”载有:《平阴竹枝词》曰:“隙地生来千万枝,恰似红豆寄相思。玫瑰花放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时。”的诗句。民国初年“平阴乡土志”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摘花季节,京、津、徐、济宁客商云集平阴,争相购花,年收花三十万斤(150吨),值银五千两。”此时期栽植玫瑰花盛极一时。1918年后,平阴县先后遭受旱、雹灾害,玫瑰花成块枯死,鲜花产量大减。至1938年,日寇侵占平阴,交通不便,玫瑰外销困难,农民毁花种粮,至1948年年产鲜花减至1.5万公斤。解放前,玫瑰花一般栽植在沟边、地堰或山坡,无有大田种植,只收不管,任其自然生长。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扶持玫瑰花生产,1957年把玫瑰花列入统购物资,提高花价,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花积极性。1959年国家在平阴设立第一个“玫瑰研究所”配备了技术人员、试验仪器等,对平阴玫瑰进行系统地科学研究,同时开始在水土条件较好的良田内,进行集约型大田栽植玫瑰,,面积发展到1000亩。1978年平阴县人民政府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当时的公社党委和农委积极组织实施,玫瑰花面积达到1280亩,到1980年猛增到6855亩。1985年,平阴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玫瑰花的激励政策,即:每在粮田栽植1亩嫁接玫瑰减少100斤粮食订购任务,并补助100元苗木费,当年全县玫瑰花面积达到9300亩,到1987年,形成了以玫瑰镇为主产地,辐射到李沟、孔村、平阴等乡镇9680亩的玫瑰花集中种植区。1994年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配套完善,玫瑰花市场畅销,干花蕾加工能力扩大,干花蕾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且价格逐年上升,花农的收益明显增加,调动了农民栽植玫瑰花的积极性,平阴玫瑰的栽植面积不断扩大,到一九九八年全县玫瑰花面积恢复到6000亩,其中盛产期面积1300亩,年产鲜花蕾390吨左右,每公斤最高价达到23.6元,年销售收入400万元以上。干花蕾多数通过浙江、福建等地,转销海外市场,商业利润高达收购价近两倍。2002年,政府为了稳定发展玫瑰产业,积极指导加工业户学会驾御市场的能力,遵照花农、加工户、客商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成立了“平阴县玫瑰花协会”,有效的稳定了鲜花市场,促进了玫瑰产业的快速发展,至此玫瑰镇有花面积已达到1.5万亩,并带动了周边乡镇大力发展。全县玫瑰面积达4万亩。玫瑰花系列产品的开发也如火如荼,各种玫瑰产品品种已达近20种,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玫瑰干花蕾绿色食品A级证书。纵观玫瑰花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目前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业的大力发展,一是靠国家开发政策作基础;二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营造发展局面;三是建设一个产业管理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要有人才,其中包括科研开发、专业技术、市场营销、专业技术及组织领导兼备的综合型人才。五是要加快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风险意识、产品质量意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