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可以说是陪伴我们走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这么多年来,《西游记》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断地翻拍,唤醒我们关于他的记忆。对于唐僧一行四人来说,他们既是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陪伴我们一起长大的朋友。所以我们也不禁对他们在取完西经之后的故事产生兴趣。唐僧还是在那默默念经吗?孙悟空是否还是那么放浪不羁爱自由呢?猪八戒身为净坛使者是否吃得很开心呢?沙和尚又是否还和以前一样木讷呢?
对于《西游记》后来的故事的遐想,大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编剧们来说也是如此,有不少关于西游记后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屏。无论是《西游记后传》当中成为斗战胜佛后的孙悟空与无天佛祖的鬼畜大乱斗,还是《宝莲灯》当中当上了沉香的师傅的斗战胜佛孙悟空,又或者是陈浩民出演的电视剧《斗战胜佛》当中到凡间历劫的斗战胜佛孙悟空。都是人们对于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后的生活的种种畅想,孙悟空真的能习惯成佛的日子吗?
曾经年轻气盛的我,也认为说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孙悟空就应该是桀骜不驯,不屈服与任何的权威的,逍遥自在的美猴王,如何能够忍受得了灵山之上的清规戒律?灵山不是它的归宿,花果山才是。但是后来逐渐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有了变化,开始考虑孙悟空从出生以来的所作所为是否成熟呢?我们认为他是反抗的英雄,那是因为他在反抗制度,但是如果落实到个人的所作所为来说,他真的就是对的吗?
斗战胜佛在佛教当中是真实存在的,是接受礼忏的三十五佛之一。《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说道: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这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而斗战胜佛指的是什么呢?自然不是说斗天战地,杀戮战争等等,佛教以慈悲为名,虽然有金刚怒目,却不会主动兴斗战。所谓斗战,指的是与私心、我执做斗,在修行的路途之中,不断秉持 “无我”的正见。同时与“我要、我想、我厌、我畏”等执念奋斗,直至战胜一切私心偏好永享太平。
而孙悟空在成佛之前,在东海龙宫、在阴曹地府、在天庭所犯下的过错,又有多少是他人的过错呢?孙悟空下龙宫得到了定海神珍不提,扰乱龙王水晶宫,又强行索要了藕丝步云履、锁子黄金甲、凤翅紫金冠,还一路打了出去。到阴曹地府划掉了自己生死簿上的名字,还一笔勾销了猴属的名字,导致天地轮回出问题。被招安上天,第一次成弼马温打出南天门,第二次成齐天大圣偷吃蟠桃、仙丹,扰乱蟠桃会。这个更多的时候都是由于孙悟空“我要、我想”的执念而起的灾祸吧。
孙悟空在很多时候都活得很自我,做事全凭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还偏偏有很强的能力。倘若这种人孤僻,不理世事,那倒是无所谓,但是他经常与世人接触的话,那遭殃的只能是他人了。而他成为斗战胜佛以后,所战胜的就是他自己的私心,执念。他在西天取经一路以来,一直在改变,开始为别人着想,开始有在意的人,也逐渐的不再视人命为草芥,这个才是在唐僧真正对孙悟空的影响,让孙悟空不再独立于团体之外,也让孙悟空有了成佛的契机。
唐僧成佛的契机来自于乌巢禅师所传授的《多心经》,而他最终成就的是旃檀功德佛。这尊佛也是三十五佛之一,持诵旃檀功德佛的名号,能消过去生中,阻止斋僧的罪业。而这个似乎也在冥冥之中对应着孙悟空,唐僧对孙悟空的管教,对孙悟空的劝诫,是否也在阻止孙悟空的罪业呢?当然了,不止是孙悟空,对于猪八戒和沙和尚,甚至小白龙,也是如此的。
因此,《西游记》当中最后给他们封的佛号并非是胡乱册封的,佛陀为圆满的觉悟者,佛陀本身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有他们各自的职能。孙悟空战胜了自己的私心和执念,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唐三藏消除、阻止了徒弟们的罪业,助力他们向善,最终成为了旃檀功德佛,这个都是由他们一路以来的经历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切早就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