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李白的这个故事:“ 李白 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寓意为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还有卖油翁一句“无他,唯手熟尔”,格调满满。小时类似的寓言、谚语故事还有很多,无一不在告诉幼时的我们:娃儿,持之以恒,艰苦卓绝,重复训练,长大后便可像李白等人成功的噻~
然而现在,面对着依托于互联网通讯的冗繁工作:一封群发抄送的工作邮件,光来来回回回复清楚就能折腾40分钟甚至更久;一个数据表格,一点一点调整3个小时嗖嗖就飞走了;似是有强迫症一般,不停地上网check邮件和叮叮作响微信群;正在努力攻克一个要紧的材料,中间某个电话或消息的打断,让整体进度又延后;晚饭后与家人的家庭时间,手机提示有新邮件,又需要临时处理材料,零碎的忙碌似乎变成常态……
可以说,太多的现代工作者,尤其是知识工作者都面临着类似的状态,总结下来:
※ 无法专注,一天同时处理多样事务,忙碌却好像没有特别大的进展
※长时间挂在网络上,似乎在电邮等各种网络通讯工具上随时候命
※ 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感觉自己是可被替代的
※ 总不得不加班,却不再为自己的“艰苦卓绝”而鸡血
※ 开始思考,如何从方法的角度,更高效完成手上的工作
在现代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传统意义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已不能满足我们实现个人跨越式发展的方法。针对于此,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创立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在《Deep Work Rules》(《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出如何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产出价值,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深度工作》的内容整体可以分为四大块:
①看透新经济形势→②深度工作的意义→③如何深度工作→④克服干扰的技巧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从对现代经济形势的分析提出“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概念,分别从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对“深度工作”做出论证和释义,并用了大量篇幅罗列一系列针对个人工作类型的设计方案,如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等,卡尔·纽波特提出,现代人应当远离社交媒体,应当像手艺人一样,留下自己最需要最有用的工具,摒弃给自己带来无限干扰和分神的工具。
其中,个人认为在“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图安逸”“摒弃浮浅”这四章中,能够学习到一些新的内容和理念:
◎ 新经济形势下的赢家分两种
在《深度工作》一开始,卡尔·纽波特总结:当下的经济思维认为,史无前例的科技发展和影响力为我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重组。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可以利用智能及其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作出行业中最优秀的,还有那些拥有资本的。
十分精辟。
在这注定可能会成功的人中,作者总结出两种核心能力,这两种能力是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发展都需依托于“深度工作”才能熟练掌握:①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②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经营层次的能力。
培养和深化自己的头脑,意义深远。
◎ 用工匠精神去理解热爱你的工作
在“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一章中,卡尔·纽波特着重提到了工匠精神。
作者十分西赞许工匠精神和匠人的“神圣感”,这在整本书中都有所体现——抛开了现代技术的快速和机械化生产,工匠任务并非关注于产出意义,而是培养内在技能。一种特有的“神圣感”和“成就感”,使得匠心在数百年来得到尊重并赋予了不平凡的的定义,让手中的工作和产出具有独一无二的、具有传承意义的价值。
针对知识工作者,也是如此:“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意义。”卡尔·纽波特在书中如是说,“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 工作时不想其他,其他时候不想工作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这是适合于所有人的策略。身边太多人,在工作的时候开着聊天工具,想着工作之外的事,而在应该休闲安逸的时候,心中却挂念着工作事务,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混沌状态,缺乏节奏感与紧凑感,很容易将人带入低效工作和消极情绪的漩涡之中。
工作的时候高效深入工作,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去享受生活,享受安逸时光,补充能量。
◎有指向性地深入工作
每天制定计划、定量分析每项工作的深度并排序、制定每天必须结束工作的时间点,这些方法在别的高效工作的工具书中多少有所提到。
不同的是,在《深入工作》的“摒弃浮浅”这一章中,卡尔·纽波特以电邮为例,提出“变得不容易联系到”,其中有一点,是一个十分利人利己利于团队工作效率的建议:在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多做工作。
如何深入工作,不仅仅是个人节奏的调整,当我们的工作需要团队协作时,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电邮信息的传达,结束时间和注意力的占用,有一定的技巧。
卡尔·纽波特建议,在回复或撰写电邮之前,请思考“这条信息指向哪一个项目?成功完成项目的最有效流程(就产生的信息数量而言)是什么?”这种电子邮件的流程导向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所受到邮件数量和因之而来的思维混乱,对于其他团队成员也是如此。
多花一点心思,可以大大减少负面影响,保护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对老妪那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进行更据现代化的解读: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并非是真正的“功夫深”,而经济模式和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模式,如若想要在行业领域成为翘楚,需深入思考如何具备关键核心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需要跨过这些“假忙碌”的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才能创造出更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PS:
说到最后,给大家讲一个自己小的故事。
现在互联网已改变并深入生活,身边的年轻人都不怎么爱打电话,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方式都靠打字和发表情了,疏于面对面和实体的关注、交流。本人去年读了《娱乐至死》,决定远离手机,结果被自己反锁在厕所,在自己房间里擂厕所门,外面人也听不到,愣是坐在马桶上干等了四个小时,把平淡无奇的平生思考了好几遍才等到有人来敲门(幸亏提前和这人有约,不然就要变成厕所的饿死鬼了)。
适当戒点儿互联网的瘾,但不要轻易远离手机。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