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春天的诗句 - 关于赞美陶渊明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赞美陶渊明的诗句有哪些

1. 赞美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李白《九日登山》

九日登山 唐代: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作品注释

⑴《晋书》: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曰:“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耶!”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闻,遂欢宴穷日。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问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⑵陶渊明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2. 赞美陶渊明的名句

《读陶渊明诗》

年代: 宋 作者: 李复

渊明才力高,诗语最萧散。矫首捐末事,阔步探幽远。

初若不相属,再味意方见。旷然闲寂中,奇趣高蹇{左山右产}。

众辞肆滂葩,奸怪露舒惨。凋刻虽云工,真风在平澹。

距今几百年,有作皆愧赧。予尝跂清尘,忽忽气相感。

安得起从游,绝顶与同览。

《咏陶渊明》

年代: 唐 作者: 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

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杂咏一百首·陶渊明》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卜筑堪容膝,休官免折腰。宁书处士卒,不践寄奴朝。

《陶渊明》

年代: 宋 作者: 王柏

义熙鼎向寄奴轻,归去来兮绝宦情。特笔谁书晋处士,千年心事一朝明。

《陶渊明》

年代: 宋 作者: 叶茵

唤得归来是督邮,东篱千古占风流。白衣未至秋萧索,曾记公田种秫不。

《陶渊明》

年代: 明 作者: 郭登

渊明宰彭泽,月请米五斗。折腰乡里儿,浮名真可丑。

凤凰不啄粟,岂肯同鸡口。悠然见南山,竟掷怀中绶。

篱边几丛菊,门外五枝柳。不负头上巾,且尽杯中酒。

3. 形容陶渊明的诗句

1李白《戏赠郑溧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2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

赏读《高土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3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4. 陶渊明的诗歌有哪些

陶渊明《归田园居》原文+译文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移居二首》——陶渊明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欣赏,疑义相与析

〔译文〕

从前便想居南村,

非为选择好住宅.

闻道此间入纯补,

乐与相伴***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

今日迁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宽大

遮蔽床靠愿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

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

疑难问题***分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

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如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大家***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

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

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

5. 赞美陶渊明的散文

没时间写,在网上淘了两篇: 陶渊明与菊花 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

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中国本土的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认为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好及时做成大事、树立美名。

汉魏时,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也是因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汉?应邵《风俗通义》载,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少者亦有七八十岁。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惯:他们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魏文帝曹丕在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谈论菊花,说是秋天里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可见它汲取了天地真气,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草药更好的了,还派人专门送给钟繇一束菊花。

晋代,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潘岳《秋菊赋》中就说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经常采菊入酒。他的《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祛百虑”,还能“制颓龄”,因此,喝酒、作诗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爱好。

因为贫穷,有时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光吃菊花解馋,《九日闲居》的诗序中就自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

史书《宋书?隐逸传》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在菊丛中久坐;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他“即便就酌,醉而后归”的故事。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高高山岗,青松耸立,列队而迎秋风。

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

渊明赞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和郭主簿》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前后,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因母丧而闲居在家。

在此期间,江州刺史桓玄以讨伐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攻入京师,独掌了朝廷大权;第二年桓玄便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楚”。这一切令陶渊明对政治十分失望,萌生了躬耕隐居的想法。

他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长吟掩柴门,聊为垅亩民。”《与从弟敬远》诗又说:“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因此,在与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诗中,陶渊明便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赋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内含。

此后,渊明一直把宁折不弯,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在心激励自己。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决不同流合污,宁愿辞官归田,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返回家乡时,最想见到的就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可见,晋代最爱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渊明莫属。 陶渊明情趣高雅,他不止于爱松爱菊,还十分欣赏兰花、柳树、竹子与梅花。

比如,他写兰花的清雅:“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饮酒》)他状兰柳的生机勃勃:“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拟古》)“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他赏梅花的傲雪凌霜:“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陶渊明生活在宁静美丽的自然之中,颇感满足与惬意。

他说:“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时序》)又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他给自己取的号,就叫“五柳先生”。

花鸟树木的灵性给了陶渊明创作的灵感,陶渊明还给了它们以优美的诗篇! 陶诗冲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司空图的《诗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其实,这与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的《己亥杂诗》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迈的气概,这确实说出了陶渊明性格的全貌。 陶渊明的菊花情 陶渊明独爱菊花,世人皆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 成千古绝唱。庭院栽菊,高山赏菊,他甚至给自己的小女儿取名为爱 菊。

每有暇日,便坐青松之下,饮酒赏花。一有苦恼,就入菊圃,在 菊花丛中忘却人生的焦虑,进入“欲辨已忘言”的空灵虚静境界。

在 他的诗辞里有很多关于菊的描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径就荒,松。

6. 有那些诗人曾赞美过陶渊明

田园诗人之祖 隐逸诗人之宗 提到“魏晋风度”,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丰采的确令人心驰神往.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认识陶渊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人,体悟其“清高”之三味. 隐居,又称退隐,是古代名人雅士们的一种追求“清高”的风尚.究其根由,大略可归为儒家“独善其身”和道家“返朴归真”的处世主张的巧妙融合.晋宋时期,隐逸之风甚盛.著名的院士如竹林七贤、东山谢安等,一直为后代文人所津津乐道.在众多隐士中,陶渊明独领风骚,他别具傲骨,志节高尚,被人称为“靖节先生”,博得后世普遍赞誉.朱熹曾这样评价说:“晋末人物,虽曰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一生牢守“固穷之志”在思想上和文学艺术上都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晚年改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兴宁三年,他出生在一个已经衰落了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曾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曾做过大司马、领长沙郡公的陶侃.他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但陶渊明8岁丧父,12岁丧母,家境很快败落. 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治学极为勤奋.他的外祖父孟嘉,官居“劝学从事”.在孟嘉的指导下,他博览群书,特别是深入钻研了儒家经典.在《饮酒》中,他曾回忆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通过诗句,我们不难想见他求学时的那种心无旁鹜、专心致志的情形.在儒家学说的陶冶下,他树立了积极治世的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杂诗》之五中所展示的“猛志存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迈境界,正是他年轻气盛,立志“大济苍生”的精神面貌的写照.到了晚年,虽然他的退隐思想占了上风,但他依旧不能完全抛却这种政治理想.在《杂诗》之二中,他曾深沉地传达出内心的骚动与郁愤:“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见即使是到了晚年,他对“志不获骋”还是耿耿于怀的.在他的代表作《归去来辞·序》中,他也没忘了说一句“深愧平生之志”,点明归隐的无奈和壮志不伸的遗憾. 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扬四海的贤臣,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都是冲和温雅、淡泊名利的人.陶渊明多次写诗文赞美他们的清高品行:“功遂辞归,临宠不忒”,“行不苟且、言无夸矜……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祖先的高旷人格的由衷赞诩.家庭的熏陶,对他养成清高淡远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就陶渊明个人的气质禀赋而言,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他在仕隐之间反复不已的原因之一.比如,在桓玄和刘裕当政之初,他都曾雄心顿起,于是便满怀期冀地出仕,但又都很快地失望而辞官,显示了他那书生式的冲动性格.而最后他在做了80天的彭泽令之后,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