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陆游 《书愤》 一诗中“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三册)课文注释解释为:“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故有此语。气,悲愤。”
这种解释,与整首诗的主旨似乎是吻合的,但深入分析后 ,便觉很不妥当。如果说“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表达诗人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悲愤,那么下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该如何理解呢?
按照课文注释的观点,这两句是追述南宋军队击溃前来攻打建康的金兵和收复大散关这两件史实。那么,课文注释对这两句的解说岂不自相矛盾或者相互脱节?所以,教材对“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的注解不能自圆其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揣摩语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并通过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的分析来作出合理的阐释。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解,当然也离不开对整首诗的思路的把握。《书愤》全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是追述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后四句为一层,抒发现实世界壮志未酬的郁愤。
第一句 ?“早岁那(通‘哪’)知世事艰”,虽然有“而今才知世事艰”的言外之意,隐含了诗人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世事艰”(即南宋朝廷投降派的阻挠、排挤与打击)也正是后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在诗中的直接作用还是引出其后的三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正是因为不知道世事的艰难,当年年轻气盛、心有凌云之志的诗人才萌发了要建立象在瓜洲渡击溃金兵和收复大散关那样功业的雄心壮志。
所以,“中原北望气如山”应该解释为: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又如高山之岿然不动,是那么的激切和坚定!这种理解不仅切合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而且使前后诗句的语意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从内容(思想感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重心当然是后一层(即后四句)。
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抱负,实际上是为后四句抒写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破灭的郁愤作铺垫:对一件事所抱的希望越大,失败以后的失望也就越深;理想抱负写得越高远,理想破灭后的郁愤也就越深切动人。陆游不愧于爱国主义大诗人的美誉,这种相反相成的反衬手法在这首诗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其实,以时间为序安排层次或先写理想后写现实的古诗词作品并不鲜见,陆游的《诉衷情》一词亦是如此。
全词是这样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首词的上阕先写诗人年轻时期的戍守边疆、保卫祖国的热切愿望及理想的破灭,下阕抒写有心杀贼却无报国之门的满腔郁愤的情怀。陆游的这两首诗词虽然体裁不同,但是无论是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后写现实生活中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愤,并以理想来反衬现实的思路和表现手法,还是诗词各自的感情或主旨,都是那么的相似,甚至近乎雷同。
对这两首诗的比较分析,更加印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