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的相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相”的意思:
1、相xiàng
①<;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
②<;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又<;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相xiāng
①<;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③<;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与⒈一起;***同。⒉交往;结交。
相得关系融洽。
2. “相”在文言文里有何解释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文: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她”、“它”等意思。
例如: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译文: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3、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
例如: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译文: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相的基本解释:
相[xiā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 :互相。
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 :相信。
3. 亲自看(是否中意) :相亲。
4. 姓。
相[xiàng]
1. 容貌,样子 :相貌。
2. 物体的外观 :月相。
3. 察看,判断 :相面。
4.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 :辅相。
5.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 *** 的部长。
6.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7. 姓。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诗》曰:“相鼠有皮。”
白话版《说文解字》:相,察看。字形采用“目、木”会义。《易经》上说:“地上最容易远眺观察的位置,莫过于在树上。”《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注意看,鼠有多厚的皮!”
相关词汇解释:
1、相爱[xiāng ài]
解释:互相亲爱、友好。
2、相知[xiāng zhī]
解释:彼此相交而互相了解,感情深厚:相知有素。
3、相合[xiāng hé]
解释:彼此一致;相符。
4、面相[miàn xiàng]
解释:相貌;样子:因为天黑,没有看清他是什么面相。
5、露相[lòu xiàng]
解释:露出本来面目。
3. 相字的古文意思◎ 相xiāng 〈副〉(1) 交互;互相 [mutually;each other]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苏武《留别妻》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相庆。
——《世说新语·自新》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水石相搏。
——宋· 苏轼《石钟山记》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
即红豆色)(3) ***同[together;jointly] 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4) 又如:上下相安(5) 递相;先后 [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相传以为雁荡。
—— 宋· 沈括《梦溪笔谈》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indicates how one party behaves towards the other](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莫相知。
(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
(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词性变化 ◎ 相xiāng 〈动〉(1) 相差 [differ]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
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3) 亲自观看 [see for oneself]。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基本词义 ◎ 相xiàng 〈动〉(1) (会意。
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2) 同本义 [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 相,省视也。
——《说文》相,视也。——《尔雅》相时憸民。
——《书·盘庚上》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善相丘陵。
——《礼记·月令》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论衡·订鬼》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4) 看相 [physiognomize] 臣少好相人。
——《史记·高祖本纪》(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6) 辅佐,扶助 [assist]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相夫子。
——《论语·季氏》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伊尹相汤伐 桀。
——《汤誓》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使相之。
——晋· 干宝《搜神记》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8) 教导 [teach] 问谁相礼,则华元…。
——《国语》(9) 治,治理 [administer] 相我受民。——《书·立政》(10) 选择 [choose]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三国演义》(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be minister]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13) 像 [like]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西游记》词性变化 ◎ 相xiàng 〈名〉(1) 人的外貌,相貌 [looks;appearance]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人臣之相也。
——《三国演义》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3) 照片 [photo, photograph]。
如:照个相(4) 官名 [the prime minister](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托名汉相。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
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
4. “文”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1.事物错综复杂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7.旧时指礼节仪式:.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不名. 15.姓.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5. 文言文中 为,以,相的解释“为”用法:1)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以”的用法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谩#?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相”的用法有下列几种: 一、用作名词的有二十一处。
如: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②于。
6. 古代文言文中于的意思“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
7. 文言文中相是彼此的意思的句子相,表交互、互相、彼此之意,如: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
8. 文言文中 相 一字的实意,例句及出处相 xiāng〈副〉
1 交互;互相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同
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3表示动作的一方对另一方
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
4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相 xiāng
〈动〉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相 xiàng
〈动〉
1察看;仔细看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2看相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3辅佐,扶助
相夫子。——《论语·季氏》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4教导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5治,治理
相我受民。——《书·立政》
6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7像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相 xiàng
〈名〉
1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