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梅隐喻人格精神
有的诗人看到在寒冷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雪助花妍,于是把它诠解为一种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和锐意进取的勇士品质;有的诗人在受挫时深感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于是绽放于山野的梅花就被赋予了隐者风标。
1、自信乐观,顽强坚韧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早梅》)
2、清白孤高,不流于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解读
一生“梅妻鹤子”的林逋堪称爱梅之最的文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诗无一“梅”字,却将“梅”的独特风韵展现无遗:明净的水波中映着斜逸而出的梅枝,朦胧月色里氤氲的香气因风布远。诗人笔下的梅花神清骨秀,典雅至极,在寒冬之中展露出独耐孤寂、不趋时附势的高尚品格。而梅花通体清澄,引发了诗人洁身净心的自觉意识,诗句以梅花意象为载体,将自我幽独清高、甘于素淡的人格渗透其中。此时诗人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所以,虽是咏梅,实则也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人格的真实写照。宋代诗人陈与义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代诗人齐已的《早梅》诗:“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林逋的写梅名句,不仅给人以丰厚的心灵滋润与绝妙的审美享受,且在梅诗的创作上具有超越出新的美学意义。
3、隐逸山水,潇洒自得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张可久《天净沙·鲁卿庵中》)
二、借梅抒发坎坷境遇中的哀愁
古往今来,个人悲欢、国家荣辱,最能牵动诗人的敏感情思。而在个人和国家命运中苦苦挣扎的诗人,像极了在寒冬烈风里开放的梅花,因此梅也成为抒发感伤之情的载体。
三、借梅寄托眷恋与相思
“赠梅”与“折柳”,均是古代赠别的特定仪式,都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人们之所以会以赠梅寄情,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春来花开,春去无情,最是人间留不住,芳华易逝令人倍感人情之堪怜,故而产生出了无限的不舍及挽留之意;另一个方面,天涯阻隔,世事难料,因相忆绵绵而不见,故只能用此芳信来传递一个美好的讯息,借此来表达祝福与惦念。是:在漫山红叶的掩映下,山斋显得越发渺小,有谁曾经找到这幽山中的小书房呢?也许只有探梅人走过溪桥悄然探访过吧。梅花作为春之使者,绽于冬末春初,但从词中“红叶”可知此时应为秋天,何来探梅之说呢?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因此“探梅”的目的并不在“梅”,而是意图在某一处水驿荒村找到那世外桃源,如鲁卿一样过上恬淡自得的隐居生活,活出人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