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春天的诗句 - 古代人对琴的重视高于我们,琴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古代人对琴的重视高于我们,琴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文人与琴

礼与乐,相互生。古人尝以乐为修礼之技,提升自我修养。其中“琴”为代表,嵇康《琴赋》曾写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曲自然高雅而清幽,琴音由此也具有发幽情、觅知音、移别情。艺海涛涛,吾只饮一瓢。本文将通过对古琴的发展史和从礼仪之器到风流之器的转变中,浅析琴与文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与升华。

一、琴之源

何为琴,《说文解字》中记载:“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凡珡之属皆从珡。”可对于琴之起源,具体由谁所作,由于年代久远也无从考证,只能通过过古籍大致有所了解。

1、琴之创制

桓谭在《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合焉。”蔡邕却在《琴操》之中又说:“伏羲氐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这是两种说法,一个认为是神农氏所做,一个认为是伏羲做,当然谁对谁错,后人也无法推断。并且我认为讨论其具体为谁所制也无实际意义。

总之我们应当明白古琴在我国历史源远,《史记.五帝本纪》“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也可看出琴自三皇五帝之时便已出现。

古琴

2、琴之发展

《史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琴创制于上古,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对于其发展也充满了曲折。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而且据春秋战国时史料记载,当时宫庭之中有着许多的琴师,他们大都是以“师”为姓,如师旷等。《史记.三十世家.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其实也就是当时的琴师。

琴的形制是确立在东汉时期,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从东汉至魏晋时期,琴慢慢在文人之中流行起来

当然在魏晋以前,琴只是作为歌的和曲,用来“弦歌”。琴还没有独立进行发展,只是作为其他艺术形式的附庸。但到了魏晋之后,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一大批的文人墨客无法舒怀心中愤懑,估借琴以抒心中志,特别是在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之后,琴也就慢慢独立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有专门谱写的琴曲。琴从创制到发展又经历了种种,那琴又是如何与文人进行紧密的联系的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去探寻其中原由。

二、琴与文人之间

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琴放第一位也绝非偶然,从中便可看出古代文人对琴的钟爱,认为琴理应当为六艺之首,是修身养性的必备技能。那么琴与文人之间又有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接下来便由我为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1、琴中的阶级

琴乐自诞生以来,就带有极大的阶级性,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大阶层:宫廷、文人、民间、宗教。宫廷主要为歌颂政治生活,宗教则为了歌颂神明,因此这两方面就具有极大的限制性,限制了琴曲的创作形式与内容。而文人、民间两大类则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和艺术性

其中文人更是琴乐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竹拌内,不落尘埃,不染俗屑,民间之乐,伶人之娱,可借琵琶、二胡,琴却只在高阁之中,与士人相伴。”从中也可以看出文人与琴之间的关系,在文人之中琴也慢慢变成了高雅之乐。“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就是对些的最佳诠释。

文人之琴

2、琴中儒与道

琴的制形与奏法的其点,形成了琴乐的基本特质,其中则具体体现了文人的宇宙和生命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因此大乐必须与天地合,与万物同法。而外逐的世界只能令人迷失,只有反观内心,生命的世界才可能真正的超越。在这样想法之中,琴即然有着明显的道家自然哲学的影子,又有着儒家进德修身的艺术观,而中国的文人本始终是在这两家思想中浸淫出入。虽说琴乐受两家思想的影响,但在先后表里与儒道两家的关系则又是不同。

历史上,琴起初主要是被儒家所用,琴瑟并称,并以之于“弦歌不辍”,演奏于宫廷之内,做为诗歌等的配乐,有着进学的功能,却难淡其艺术的表现形式独立发展,这种情况,在汉以前琴乐的主体都是琴歌。魏晋南北朝之后,琴乐的发展发生了质的改变。当时的清谈名士将琴视为与天地相合的媒介,以及用来抒发自已内心对时当政治的不满,因此,于是开启了琴乐更加丰富的世界,并使琴曲取代了琴歌,成为琴乐发展的主流。琴始于儒而成于道,并与文人紧密相联。使琴与文人之关系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3、琴与文人

古琴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与文人紧密相关,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感情基调,但这并非指琴乐的创作内容与形式必然的狭义。相反的琴乐的内容与形式包罗万象,自儿女私情到家国情怀,从优游园林到满城风雨,生命中的趣味、思绪、与哲思,可以说无所不触及。只是他们在一定的基调下,带有文人的感受与思考。

在整个琴乐中,包含了文人儒道中“仕隐”两个方面,是入仕还是出仕归隐呢?其中归隐又能引起众人对琴乐波澜壮阔的思绪。琴与文人可认说相互补,相互成就。琴乐在文人手中得以完善,琴又促使文人得以发展。

琴乐

三、琴与文人关系的升华

随着琴的发展,文人开始在古琴上找到了自我的人格境界,依托古琴人们开始建立起了新型的人格,这种人格破除了儒家人格追求的偶像,转而要求追求自然,要求社会给人自由,使每一个人可以自由的发展。古琴突破了所有教义的障碍,成为了连接天、地、人,蕴含世间万物哲思地承载之物。

1、伯牙绝琴为知音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为知音,琴己不在为乐器,而是伯牙与锺子期相识的媒介。琴音高雅声幽扬,竹林之中两位白衣少年依依相惜。琴将两人相联,人生在世朋友万千,可知音又有几何?钟子期去世,伯牙绝弦为知音,成就了千古佳话,虽说伯牙不在弹琴,但高山流水的琴音却依旧在那片竹林上空回响,向世人吟唱这千古不朽的传说。

伯牙绝弦

2、嵇康断头叹广陵

琴以传情,琴以传道。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无所适众,唯有借琴以抒心中不快。“竹林七贤”便是其中代表群体。他们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常聚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 之中酣歌纵酒,故称竹林七贤

嵇康便是其中一位,不慕权利,深居竹林之中,不问俗事放浪形骸。喝酒弹琴,研究琴曲,欲通琴与天地相构,与万物而合,达到道艺一体的境界。可王叫他死他又如何不死,在断头台上他面不改色,不向恶势力低头,只是双手扶琴,仰天而叹,“广陵散,于今绝己”便从容伏死。文人的魂与琴魂已相融合。就如嵇康,身死不可惜,可惜的是自已所创琴曲却从比失转。这也表明古琴渐渐走向了巅峰,最终成为了古典艺术的灵魂。

3、文化符号中的琴

司马相如的精湛琴艺,东汉蔡邕赋予古琴“移情自然”的美学理论基础,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对琴曲和技法的开拓,都成为古琴发展的重要人物。并使琴成为了一种符号和文人的文化内含。

如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其中诗人精通音律,曾有《听弹古渌水》诗云:“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陋室铭》中也曾写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琴已在文人心中成为了一种归隐情怀的象征。这其实也可看成是琴与文人关系的升华,琴己不在是普通的琴,而是文人内心的一种向往,一种情绪。

竹林七贤

四、总结

中华文化自古重视礼乐文明,之所如此,不仅是礼乐文明蕴孕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更是因为礼乐是其主体精神命脉。琴文化更是其中重之之重,不仅推动了文人的思想解放,更深深地铬印在文人灵魂深处。古琴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与棋、书、画***同构成了文人内在的素质。自琴诞生之际,由礼仪之器到风流之器,琴己与文人紧密相联,并成为了我国的文化内容,现如今我们更应当发扬古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