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原意是讽刺一个熟读儒家经典,将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生,在品德上还不如一个没什么学识的屠夫。这句话是有时代典故背景的,就此论断读书人道德沦丧是背离事实,以偏概全的,论断没有普适性。
出处:明?曹学佺 对联
典故:
相传明朝,一些皇室宗亲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作宫廷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皇亲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一天,皇亲的奴才又闲得无聊放出斗犬,让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这时路边冲出一杀猪佬,剁了狗头,救下了秀才。
皇亲的奴才把杀猪佬捆绑起来连同死狗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给狗偿命。曹学佺不惧皇亲,判其屠夫无罪,赔偿秀才医药费。恶犬主人威逼买通秀才,改口供说和狗是好朋友和他玩耍,反告屠夫杀狗。曹学佺场怒斥秀才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准备把秀才杖打30大板,秀才吓的说出真相。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这句俗语一开始是一副对联,作者是明朝的曹学佺,由于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看到了人性的冷暖和世态炎凉,才有感而发,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永久流传,背后的道理引人深思。
作品赏析及启示:
这句话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未免有一些偏激,也不见的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负心汉,也不见得没有知识文化的人都是义字当先。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正是因为没有读过书,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真挚,那些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之士,都是性情中人,从来不会考虑太多。而那些书读得越多的人,思想上面难免会三思后行,也就不会因为一时冲动去拔刀相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