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春天的诗句 - 叶芝第二次降临想表达什么

叶芝第二次降临想表达什么

叶芝第二次降临想表达什么,如下:

这首诗的核心是大量借鉴圣经意象,尤其是启示录,营造出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感觉。

相关扩展

叶芝这首诗基本上采用无韵的五音步抑扬格,每行十个音节,***二十二行。全诗分作两段,前段主要交代背景,后段展开“再度降临”的剧本。

这首诗拥有包括著名诗人杨牧和袁可嘉在内的众多中文译者,其译本各有所长,精采妙笔甚多。笔者尝试将叶芝这首诗翻译成每行十个音节的汉语,正好是每行十个字,在形式上比较贴近原文的诗体。

1920年11月,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1865-1939),在美国文学杂志《日暴》上发表了题为《再度降临》的诗作,迄今已超过一个世纪了。叶芝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大诗人、剧作家,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这篇诗作是现代诗中里程碑式的名篇,其影响力经久不衰,早已成为文化界广为征引的经典。最著名的例子是,奈及利亚作家奇努阿。阿切贝(1930-2013)的小说《瓦解》的书名,直接取自《再度降临》中的诗句。

这首诗发表以来一个世纪中,世界上纷争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仍,使得人类前景蒙上了阴影。难怪敏感的观察者常常引用叶芝的这首诗来表达对时局、甚至对人类前景的忧心忡忡。

2016年以来,随着欧洲局势动荡,以及川普当选美国总统,英文作家及权威人士对这首诗的征引,更加频繁了。眼下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浩劫,染疫人数上看亿,病死者以百万计,整个世界陷入混乱,各种矛盾更加激化。此刻,我们重读叶芝这首发表于百年前的旧诗,自然别有一番感慨。

叶芝的这首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这跟该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独特历史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诗初稿在1919年1月就写好。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刚结束几个月,被英国殖民当局血腥镇压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才过去三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所开启的内战还在持续。

1919年还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欧洲,希特勒投身于萌芽之中的纳粹运动:在东方,中国爆发了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当然,这两个事件的长远意义当时人们未必有能力充分预见,但是它们也是当时世界大动荡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一场世纪大流感也正肆虐全球,这场大疫情历时两年多(1918年2月到1920年4月) ,感染了多达三分之的人类,导致了几千万人死亡。叶芝的妻子在怀孕期间不幸染疫,差点丧命。叶芝写作此诗的时候,她刚躲过一劫,不久生下了他们的女儿。另外,远在纽约的叶艺的老父亲也险些死于大流感

今天的读者不难从叶芝的诗中体会到,上述的种种事件、变故,大到世界和社会,小到个人和家庭,对叶艺的冲击。

诗人对世界已经失序的焦灼感,明白无误地表现在第三行诗中:“万物皆崩坏,中心难维系”:对血腥、死亡、暴力的感悟,呈现在“鲜血”“洪流”“泛滥”等意象中;对人性堕落的感叹,则由第七第八两行诗句予以概括:“至善的人信念全部流失,邪恶之徒欲念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