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乌江》算是其中的代表,也是李清照现存最为知名的一首诗作,更是我在系统读诗词之前就被中学老师要求背诵的诗篇。不过小时候背诗,只觉得诗意浅近却豪气干云,还真没有思考过诗歌背后的含义。
说起来楚汉之争也是很多咏史诗的好素材,只是诗人对项羽过江与否的态度则各有立论。比如杜牧便持应该过江不应自刎的态度:“胜败兵家不可欺,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
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则认为项羽注定失败,即使渡江也无可挽回:“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此作虽然也是歌颂项羽,但并非就史论史,有着自己的用意。
《乌江》一诗作于南渡之后,时靖康耻后,徽钦遭掳,汴京虽陷于金,但长江以北仍有大片土地在宋朝手中,更何况沦陷之地也存在诸多民间抗金组织,所以李纲、宗泽、岳飞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志愿是有着现实基础和可能性的。然而高宗却一再南迁,偏安一隅,乃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种一再过江、不思进取的现实与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恰恰激发了李清照发人深思的感慨。
《乌江》之外,还有一首五言诗《咏史》如出一辙:“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以两汉之继喻两宋之继,以王莽新朝之篡汉比金人所立张邦昌之楚、刘豫之齐,以嵇康死于反对司马氏篡位之事,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