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登上相位的吕蒙正。关于吕蒙正,正史记载已经很多,民间记录也不少。民间广为传唱的一本南戏《破窑记》讲的就是吕蒙正、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吕蒙正家道贫寒,有才学,被丞相千金刘月娥选中。丞相为逼迫吕蒙正求学,将他们夫妻赶至破窑安身。吕蒙正靠白马寺赶斋充饥,不料却被寺僧羞辱。吕蒙正题诗"十度逻斋九度空,叵耐阍黎饭后钟”。
这当然是民间传奇,不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吕蒙正的出身应该比较贫寒。这也是他会被嘲笑“瞌睡汉”的重要原因。当年吕蒙正赶考路上投宿在一户知县之家,知县让吕蒙正作一首诗,意图是试试这位读书人的深浅。吕蒙正大约是饥寒交迫,神思有点恍惚,憋了半天只念出了一句诗:
挑尽寒灯梦不成。
不曾想,这位知县家有一个儿子,从来都是自恃才高,目中无人。他听了吕蒙正的这句诗,顿时便嗤之以鼻:就这幅穷酸相,也只能做梦,真是一个瞌睡汉!
吕蒙正听到这样刻薄的评价,顿时觉得羞愧难当,又义愤填膺。不过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他并未计较和理会。
其实这句诗,写得极好。作为寒门弟子,吕蒙正岂非无梦?他一定也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当然也有青春的烦恼,有对美好生活,包括爱情的美好期待。然而现实是黄卷青灯,饥寒交迫,只有苦读,才有出头的日子。这一点,古代的读书人应该人人都有深切体会。因而写“挑尽寒灯”,而灯何以寒?大抵是内心枯寂、寒冷、孤独。而“梦不成”三子,简直让人断肠。那个嘲笑人的公子哥,并非有情人,自然体味不得,只觉得是白日梦罢了,其实谬之千里。
吕蒙正这诗虽然只有一句,但是却影响极大。宋代最著名的文人欧阳修曾经就引用过这个意境。欧阳修在《玉楼春》中写道: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而女词人朱淑真更是几乎直接引用,在《减字木兰花·春怨》中写道: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