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德寺虽然是一座寺院,但实际上与景点无异了,但它算得上鲜为人知。许多外地人来到武汉,可能会去黄鹤楼,会去户部巷,或是武大看樱花,去东湖转转,然后就是博物馆之旅。但对于古德寺,它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旅行地,往往吸引许多高校文艺青年的喜爱,虽然也有本地人前往,但每逢节假日,这里最多的身影和面孔都是年轻人。
那么这座具有141年历史的古刹为何会那么深受年轻人欢迎呢?我之前草草写过一篇相关游记,很清楚的可以了解到这座寺院真正的魅力值在于它与中国传统寺院不一样,它没有黄墙青瓦,没有飞檐翘角。相反的是每一个人初次见到它的时候,都以为这是一座西方教堂,实则是尼姑庵。没错,它集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风格为一身,不仅具有汉传佛教建筑的掠影,也有印缅佛寺建筑特点,更诧异的是还有古希腊神庙的韵味。
但古德寺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寺,虽然它融合了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但从建筑风格上如何无论也不会令欧亚建筑所占据。清光绪三年,古德寺建立,迄今141年。虽然时间不够长久,但作为寺院,其风格独树一帜。令人困惑的是,这座寺院在建立之初,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设计风格呢?
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的古德寺,最终留给后人较为完整的建筑就是当下的圆通宝殿,其宝殿也是古德寺的精髓所在,犹如灵魂般。当然,也是吸引无数文艺青年,摄影爱好者所在。如果你看过米兰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那么对圆通宝殿的外部窗户一定不陌生,其拱券几乎是一样的,属典型的的哥特式风格。这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期和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
第一眼看到这扇窗户的时候,就倍感眼熟。曾经因为雨过的一部《巴黎圣母院》曾两次来到法国,来到巴黎圣母院教堂跟前。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武汉或者说是在中国竟然还有这么一座绝无仅有欧亚建筑的佛寺院。除了哥特式风格,宝殿顶部的塔尖毋庸置疑属于古波斯建筑风格。而下方的回廊立柱一眼看出颇有希腊神庙的风韵,这在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巴特农神庙均有明显体现。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汉口为通商口岸,自1861年正式开埠到1898年,在这期间长江沿岸地区被迫开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有兴趣可去看看今天所留下的汉口租界遗迹),为此西方多元的文化风格急剧涌入。此后,所出现的“湖北新政”以及武汉全国革命中心政治地位的确立,使得当时的武汉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通商口岸。
在此历史背景基础上,商业贸易繁荣,南北风俗、中西文化在此交汇,势必对武汉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到了30年代,西方建筑风格大量传入武汉,此时的武汉也全面进入了近代建筑发展的全盛期,各租界建筑尽量都体现着本国建筑风格,且当时古典主义形式较为流行。圆通宝殿在改建时期正处于西方欧式建筑的兴建阶段,大概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佛寺院吸取了欧亚建筑风格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