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春天的诗句 - 夹镜鸣琴

夹镜鸣琴

清代皇家园林中在意境的创造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很多景区的匠思都蕴含着深刻的对 历史 典故的再次诠释。无论从建筑组群命名及题联诗句、建筑形象,环境氛围的认同等各方面都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夹镜鸣琴(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绘)

圆明园福海南岸“夹镜鸣琴”景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主景是一座横跨水上的重檐四坡攒尖顶桥亭,丰富着福海南岸西段的风景轮廓。所谓“夹镜”,是因为这里北面福海的广大水面,南衔内港,而且二者之间以圆形拱洞的桥亭飞跨,结合水面倒影,正像一面圆形的镜子;所谓“鸣琴”,是指东边山崖上有流泉跌落,冲激于乱石中,发出鸣琴般的声音。无论是拾级登上桥亭,或策舟穿过桥洞,桥上桥下,都可以领略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一边是福海,平阔开展,范围广大;一边是港湾,回转曲折,面积狭小。两者对比使得气氛迥异。

在清宫廷画家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 夹镜鸣琴》中,乾隆专门为该景题写图咏《调寄水仙子》,明确提到了创作“夹镜鸣琴”的初衷:“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崖悬瀑水,冲激石罅,琤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在他的词中写到:

垂丝风里木兰船,

拍拍飞凫破渚烟。

临渊无意渔人羡,

空明水与天。

琴心莫说当年。

移情远,

不在弦,

付与成连。

细细品味,这首词字里行间包含了多个典故,“垂丝”源于李白诗“垂丝百尺挂雕楹”以及雍陶诗“烟柳风丝拂岸斜”;“风里”源于来鹄诗“落花风里数声笛”;“木兰船”语出《述异记》“鲁班刻木兰为舟,在七里舟中。诗家所云木兰舟本此。”以及李商隐诗“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拍拍飞凫”更是出自苏轼诗“春风在流水,凫雁先拍拍”以及倪瓒诗“九霄晨露浥飞凫”;“破渚烟”源于范成大诗“日脚烘晴已破烟”及刘禹锡诗“渚烟蕙兰动”;“临渊无意渔人羡”源于《汉书·董仲舒传》中所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及《列子》中“无意则心同”之说;“空明水与天”源于苏轼《赤壁赋》“击空明兮泝流光”以及米芾《净明斋记》“水天鉴湛而博望弭槎”。

“琴”是中国士文化中的重要表征符号,是表达文人“宠辱皆忘”的闲适心态的典型工具,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多次出现琴的题材。“琴心”语出《黄庭内景经》中的“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以及李咸用《水仙操》中的“琴心不喜亦不惊”,“当年”语出《南史·张绪传》所述“武帝植柳灵和殿前,常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

文中的“移情”与重点提到的“成连”出自于《乐府古题要解》中的故事,其中有云:“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春秋时人),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志向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君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延望,无人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然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泊浸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在灵魂受到感发激荡之后,伯牙“乃援琴歌之”。曲终,成连坐船回来,师徒相见。伯牙经了这一番陶冶,才终于成为天下抚琴妙手。

在这里,典故作为一种富于 历史 浪漫色彩的思维意识的活动,它游离于 历史 的时空当中,很自然也很容易成为审美主体寄情的工具,在不断被诠释中典故也获得不断的升华。

几句诗词,组织浓缩了充满感情色彩的片断,借着中国古代文言模棱而灵活的语法词法安排以及词句与审美主体之间不确定的自由的互动关系,展现出优美动人的画面。“夹镜鸣琴”正是紧紧围绕着成连移情的典故进行再创造,使人仿佛置身于伯牙的境地,调动发挥着读者想象的空间。

园林中的自然美往往仅是表象性的审美关系,分析主体在一定 历史 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理想才是理解园林的关键。“夹镜鸣琴”当中有五座匾额,它们分别是:恩光仁照,西山入画,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结合这些题匾内容以及图咏中所运用的典故,可以明显地看出审美主体所追求的一种古君子隐逸思想,而“隐逸”思想正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重要的文化心理,这样的主题总是相合于士大夫所心仪的境界。

一个时代的造园艺术总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的理想和他们的 情感 。上文中垂柳、和风、水面、舟船(常代表遁世)、鸣琴(实际是水声)、夹镜(实际是水面倒影)、洞天(正是古代隐逸的象征)、飞凫、渚烟、捕鱼、临渊等场景元素交相掩映,并面对契合于成连故事中蓬莱山场景的福海蓬莱三岛,视觉与听觉浑然一体,交织成声情并茂的隐逸 情感 图卷。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解释美学常以这种对关键的场景符号的暗示与比拟搭建起跨越 历史 时空的审美的桥梁。

圆明园“夹镜鸣琴”景区安排借空间环境语言与点景题名相指引,隐含了对 历史 文化的摹写,内涵了追求高洁人生的人格憧憬,弹拨出深远而悠长的时空绝响,表达出卓尔不凡的园林意境,充分体现出解释美学挥洒在园林审美中的无穷魅力,彰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设计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