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9月19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佛教的寺院都是举行隆重的法事,因缘非常殊胜。
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明万历,高7.6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7厘米。
碗撇口,弧壁,玉璧形底。通体青花装饰。碗心书写青花楷体“南无无量寿佛”六字,环以缠枝花纹。外壁一侧绘观音像,渡海观音居中,足下波浪翻腾。善财童子合掌相拜,韦驮双手合十,横置金刚杵护法。另一侧青花楷书经文112字,首句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落款为“皇明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仲冬月吉日精造”。外底素底无釉。无款识。
此碗青花设色清新淡雅,富有层次,人物形象准确生动。最为珍贵的是署有纪年款,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以往认为清代康熙时始有斜削式细砂玉璧底,此碗证明明代万历时已开先河。
观音菩萨出家日的起源和依据,现在均无从考证。每逢这三个观音菩萨的佛教节日,我国各地寺庙均要举办大小不一的法会,其一般祝仪是:唱《香赞》,诵菩萨名、《大悲咒》,唱《观音大士赞》、《观音菩萨偈》、念观音圣号,拜愿,三皈依毕。广大佛教徒庆祝观音圣诞的香会称作观音会。普陀山是观音道场,为观音会的中心,因而每年适逢观音菩萨圣诞日、观音菩萨成道日和观音菩萨出家日的法会最是盛大。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明,高28厘米,底座径13.3厘米。
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福建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所创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达摩渡海像、观音像等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弥高。同时,又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没有媚俗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观音的最初译名是“观世音”,是梵文“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的意译,是遇到苦难“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的意思。唐代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故去掉“世”字,简称为观音。观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萨,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民间供奉观音的也非常多。如佛教天台宗、密宗分别传有“六观音”,禅宗亦塑有各种观音像。净土宗更是把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来供奉。自隋唐以来,民间逐渐形成了广泛的观音菩萨信仰,并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佛教节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圣诞日,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些地方将这三个节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
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清康熙,高40.4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3.2厘米。
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敛,近足处外撇。浅圈足。颈中部凸起弦纹一道。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折枝竹纹。腹部一面绘洞石、松、竹、梅,空间点缀飞鹊;另一面以青料题楷体七言诗:“凭余笔下力千钧,独扫胸中万壑云。老干稜层霜雪古,一枝先占上林春。”句末落款“邀月主人”,下钤上圆、下方闲章各一。引首钤青花白文篆体“木石居”长方闲章。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三行仿款,外围双线圈。
“木石居”是清代康熙时期青花和五彩瓷器上常见的斋堂款,应为当时非常重要的瓷器作坊。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该作坊所产青花瓷器工艺十分考究,青料加工淘洗精细,青花发色艳丽,多采用分水技法,笔触异常细腻,图案具有层次感、立体感。一些瓶、尊类器的颈部善用折枝竹、折枝花或折枝花鸟装饰。器物的外底常见署有青花楷体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等朝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字体书法风格一致。这件青花观音尊堪称“木石居”作坊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