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学子进京赶考赶考高中的诗句有哪些
1、唐代·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2、唐代·赵嘏《喜张沨及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译文: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3、唐代·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译文: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
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4、唐代·章孝标《及第后寄广陵故人(一作寄淮南李相公绅)》: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译文:进士及第比任官更为荣耀,我现在好比镀了金,出京回家省亲。
旅程已经快要到扬州,故寄此诗报告朋友们,请大家洗净眼睛,改变对我的看法。 5、唐代·白居易《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译文:在慈恩塔下我们曾一起留刻名字,而我是一行十七人中最年轻的啊。
2.古代上京赶考几年一次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3.古代上京赶考中的京指哪京指当时的京城也就是首都。是现在的北京。
京拼音:jīng,注音:ㄐ一ㄥ,部首:亠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8画
五笔:YIU,仓颉:YRF,郑码:SJKO,四角:00906
结构:上中下,电码:0079,区位:3009,统一码:4EAC
笔顺:丶一丨フ一丨ノ丶
释义:
1、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京城。京都。京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京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京剧。京师(首都的旧称)。京绣。京菜。
2、大。
3、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
4、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
5、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京剧[jīng jù]
戏曲的主要剧种。流行地区很广。清代中叶由徽汉等剧种进入北京后演变而成。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故又名皮黄戏。
2、京戏[jīng xì]
京剧。
3、京畿[jīng jī]
旧指国都及其所管辖的附近地方。
4、京族[jīng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5、京胡[jīng hú]
胡琴的一种,形状跟二胡相似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发音较高,主要用于京剧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