茘枝性热,按中医的观点,阴虚火旺、湿热体质者不宜吃。特别在岭南地区,自古就有“一颗荔枝三把火”的说法。多吃荔枝,轻则喉咙疼痛鼻血长流,重则还能丢了性命。
北宋的苏东坡,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而被贬岭南。因“不得签书公事”,歪打正着般一下子拥有了诗和远方。闲来无事便寄情山水,写下了传诵不绝的 “日啖茘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过,有好事者就曾估算过,说三百颗荔枝至少得有二十多斤,若全吃下去,不啻于玩命。可在汉朝皇帝的眼里,岭南荔枝却有着延年益寿的功效。
岭南荔枝进贡朝廷始于汉代汉初,岭南荔枝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由于缺乏保鲜技术,只能以晒干的荔枝进贡。既然荔枝有“特殊的功效”,尝不到新鲜的荔枝终是一大憾事。
据《中国农学遗集》记载,汉武帝时期,朝廷决定尝试将荔枝移栽长安。结果,不仅水土不服,到了冬天还整株直接给冻死掉。岭南新鲜荔枝运至京城,要到东汉和帝时,才真正实施。
东汉和帝刘肇对于岭南佳果可谓“情有独钟”,同一时令的,几乎全走“快递”。据东汉仲长统《仲长子昌言》记载,“今人主不思甘露零,醴泉涌。而患枇杷、荔枝之腐,亦鄙矣”。
刘肇想吃又担心水果腐烂,于是命人从岭南骑着快马日夜兼程送往京城。可即便如此,到达的时候也多有腐烂,余下未腐烂的其口感与品质也大打折扣。
古时岭南是瘴气之地,且多有毒虫猛兽。刘肇吃的荔枝从岭南采摘启运,而龙眼则要求路途更为遥远的交趾郡(今越南北方)进贡。长途跋涉一路风尘,人员马匹死伤无数。
到最后,有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上书刘肇要求取消进贡新鲜荔枝、龙眼等,“伏见交趾七郡 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洲土地,恧虫猛兽 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从之”。
唐朝水果保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唐玄宗重启岭南荔枝运京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自打喜欢杨贵妃后,对其十分宠爱,当知道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茘枝,不惜重启从岭南送运荔枝到长安。
后世有学者认为,杨贵妃所吃荔枝并非是从岭南采摘,而是在她的出生地四川眉山。不过,这观点如同杨贵妃是广西容县人一般,没有任何的佐证。
虽然,唐玄宗把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与东汉刘肇走的是同一条“高速公路”,即东汉建武二年修建的西京古道,可是唐朝的国力比之东汉时期要强盛得多。
同时代的杜甫,在其《病橘》诗中,就有“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 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的诗句。唐代荔枝的保鲜技术,足以应付杨贵妃能吃上新鲜荔枝。
在《新唐书》描述茘枝运达时,仍保持“色味不变”。究其原因,是唐朝荔枝的保鲜技术采用的,是装壶密封技术。这种方法,有别于装运桔子的竹筒密封法,保鲜效果更胜一筹。
不过,其保鲜时间也是仅此而已,荔枝送达长安后,如不马上食用,只需稍作停放便会出现腐烂。《唐国史补》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贵妃好食荔枝,南海每岁飞骑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宋朝开始,荔枝保鲜技术日趋成熟
到宋朝时,对于荔枝的保鲜一改唐朝的方法,出现了两种保鲜技术。一是北宋蔡襄记述的,在竹笼内铺上厚厚的一层荔枝叶进行长途运输的方法,二是宋范成大的“?封其枝”法。
而明、清时期,各种保鲜方法相继出现,有以芭蕉截断,连根插上、有以活竹封泥或裹以粽叶等等。
结语:古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可古人仍能凭借着聪明智慧创造出各种的保鲜技术,确实难能可贵。
引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诗人所做的《过华清宫》。其核心思想是要讽刺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吃荔枝的愿望,而不惜耗费国力。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食荔枝》中曾写道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这首诗之后很多人就把杜牧与苏轼二人的诗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杨贵妃所食荔枝是从岭南所运达的。
分析在古代,如果给皇宫提供的食物不能保质的话,所面临的是杀头的危险。可当时的技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从岭南把荔枝运送到长安而保证质量。但 历史 上却有明确的记载,杨贵妃喜欢吃荔枝: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首先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杨贵妃所食荔枝并非是从岭南运抵长安的。
苏轼笔下的岭南是今天的广西、广东一代,按照今天的换算标准,从两广到长安也是1500公里以上。
1500公里那可是3000里,还是有高速公路的今天。但是唐朝根本做不到像今天这样的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所以,从岭南到长安的距离要远大于3000里。即便是再快的马,再先进的保鲜技术,从岭南到长安的路上荔枝也变味了。
所以,杨贵妃所食荔枝并非岭南荔枝,而是涪州荔枝:
涪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一代,而杨贵妃小时候是在蜀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代所长大的。从地缘上看,杨贵妃在小时候就应该食用过涪州荔枝,只不过进宫之后延续了自己的这一饮食爱好而已。这一点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需求。
我们再来看一下从涪州到长安的距离。按照今天的计算维度,从涪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到长安的距离应该是700公里左右,合为1400里。比从岭南到长安缩短了一半以上的距离。
唐朝的时候川蜀与京城交流密切,这一段交通线也比较发达。把荔枝从涪州运送至长安难度要远远小于从岭南运至长安,在当时的生产力背景下也更容易完成。
因此,我首先给出第一个结论。杨贵妃所食荔枝并非是从岭南到长安,而是从涪州到长安的。
用一首歌来说唐玄宗对杨贵妃,那真的是《用我的全世界来爱你》。先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搏褒姒一笑,后有唐玄宗开发荔枝道足贵妃口腹。古代帝王为了讨女子欢心还真是不惜劳民伤财。
为了能够让杨贵妃最快最好的吃到荔枝,唐玄宗在原来的驿站基础上又搞了一点小变动,开发出了一条荔枝道。
所谓的荔枝道并非是唐玄宗给命名的,而是后代人把 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命名为荔枝道的。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玄宗的本心就是为了给杨贵妃运送荔枝。
以国家力量而开拓的荔枝道,需要多久可以把荔枝运送到长安呢:
七天运抵长安,这个说法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但我却对此有所质疑,七天的时间,荔枝想要保鲜在古代技术水平下很难做到,况且2200里路古代的快马根本用不了七天。
我更为认可的是下面这个记载:
之所以选择这个记载有两个原因。
从地理环境上看,三天的时间比七天更为合理,也更符合唐玄宗的要求。另一方面记载三日的《舆地纪胜》成书早于记载七日的《涪州志》,史料更为可信。
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点,荔枝从产地运至长安的时间应该是三天。这个时间不长,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或许能够做到保鲜。
荔枝这种水果从汉朝就已经有记载了。在司马相如中的《上林赋》中将其写为离支。后来的白居易对此曾有过解释: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发现了荔枝不能够离开本枝保存。所以,我们今天在吃荔枝的时候,也经常会见到它还是要连着本枝一同采摘的。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应该就是为了保鲜。
按照白居易所写,再加上我上文对荔枝运输途径的解读,我们应该能够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荔枝是三天之内从涪州到达长安,那保存的难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但毕竟是给皇家的贡品,在保鲜方面还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其实古人在食品保鲜上早就有所涉猎。根据诗经中的一个篇目,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周时代,
古人就有了保鲜意识。
根据《隋书》的记载:
唐玄宗在给荔枝保鲜的时候,或许借鉴了隋文帝保鲜黄柑的方法。
除了蜡封之外,古人还有一种最为常用的保鲜手段,那就是用“冰”来保鲜。以“冰”保鲜,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到了唐朝冰已经被广泛使用了,甚至还有以“冰”为生意的:
而在现如今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发现了很多的隔层铁盒。在这个铁盒的隔层之间,有存放过“冰”的迹象。很多人都把这种存放冰的隔层铁盒,当做是冰箱的早起雏形。
由此可推测,唐玄宗时代在给荔枝做保鲜的时候,应该是会隋文帝采用蜡封保鲜方法,和隔层铁盒这种冰箱保鲜。
附:有一点我还想说一下,古代时候的水果口感和现在大不相同。因为种植技术上的差距,在甜度、水分等方面远不如今。
而水果保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持其水分,如果水果本身的水分就不那么充沛,在保鲜的时候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结语唐玄宗早期本是一代明君,若继续发扬下去,纵使成为一代圣主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杨贵妃的出现,让唐玄宗走向沉沦。单就食荔枝一事,唐玄宗就劳民伤财,不过是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
古人的智慧竟被统治阶级如此剥削与使用,后想起来,只剩下一生叹息。
谢谢您的邀请[呲牙]传说沿途需建许多驿站,之间不足几公里,快递快马加鞭传送,妃子笑了[捂脸]快递小哥,马匹都牺牲了[流泪][流泪][流泪]
中国古代的京城有很多个,包括咸阳、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和杭州,请问题主你说是那个京城? 历史 上只有杨贵妃最喜吃荔枝,说到岭南荔枝送京城,当时的京城就是现在的西安,你说最快也要几天时间,就算从广州将荔枝送去长安,当年唯一北上的通道就只有梅关,从广州去长安路程超过2500公里,就算是最快的马都要跑1星期,送到杨贵妃面前的都已是荔枝干了。当年苏东坡也质疑过这件事,他认为岭南荔枝不可能送长安,因为路途太远!但杨贵妃很喜欢吃荔枝,杨贵妃生在四川眉县,她8岁时父亲离世才由叔父接去洛阳,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证明她8岁之前吃过荔枝,在长安城除了她其他人我相信连荔枝是什么都未见过。实际上四川眉县和泸州都有荔枝,而眉县离长安只有700公里,用快马两天就可以送到,所以我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四川产的荔枝。
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古人保鲜方法有很多:
一、整棵树搬过去
在荔枝快要熟的时候把整棵树挖起,做好保护措施,如果是岭南的,就先走水运,到了陕西南部,果子差不多成熟了,摘下来,一天可送到皇宫。
二、竹筒保鲜
先用竹制的草纸裹起带枝的荔枝,打湿。再用大竹筒装起来,最后用蜡封口。这样保鲜时长大约是一周,可以做到从广东或者四川送到皇宫。这个当今是做过试验的,确实可以做到。
荔枝又称离枝,也就是不能离开枝,白居易有言: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所以这个保鲜的核心一是不要剪掉枝,二是密封。
三、剪枝蜡封法
先剪下来,留点蒂,用蜡整个封起来,再剪掉蒂,再封。然后用蜂蜜泡着。这个据说可以保鲜几个月。虽然没有去考证,但这个方法是属于隔绝空气,防止氧化,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所以说,不要觉得保鲜难,难的只是是古代交通不便,送荔枝的骑士翻山越岭难免会有危险,而且费用也高。所以杜牧嘲讽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广东高州有一个品种叫妃子笑。相传就是唐朝杨贵妃爱吃荔枝,就千里加急送的。
唐朝的都城在西安,从广东过去约两千公里。只能使用官府驿站,驿夫,快马加鞭。每到一个驿站,就换人换马。立即接力去送。所以,妃子笑荔枝这个品种,就算成熟了,还会有绿色的。这样的荔枝,不用太熟就摘下来。加上包装一下,送到京城2-3天,荔枝还可食用!
竹筒,加冰,加马歇人不歇。
我就奇怪了,答案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字?
历史 领域的我,看的都头大,题主真的每个字都看完了吗?
一:整棵树搬运
二:连枝带叶放入竹筒保存
三:蜡封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这个我有一点研究,古人有这个送鲜果、海鲜的技术的,史书上常见记载,真的,不要小瞧了咱们的祖先。来讲一讲古代的快递行业吧。
古代的快递就是镖局。
明清时期的“镖”业发展最为迅猛,就像野草一样,大江南北涌现出很多著名的镖局,其中绝大多数镖局位于北方,北方人干的比较多,与如今的直播行业也类似,南方人因为身单力薄、言语复杂,硬件设施不够格,退而求其次,一般都成了镖局的甲方-雇主。山西平遥古城里便有很多古代镖局遗址,很多办公场地,现在还依然还在,南大街上还有一个中国镖局博物馆,全景式向大家展现古代镖局的生态、格局,包括日常生活和收徒弟、拜师、习武、镖规等等。
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明末清初中国最有名的镖局和镖师走镖时的各种趣事,包括遇风险时如何化解等。比如说:此树是我栽,此山是我开,要从此路过,拿下买路财,就是要过路费的,那得给啊,现在的高速公路上,时不时就设卡收一下,不给不让你走,四通一达也通达不了了。
但是镖局却不是普通的快递,有点类似与现在的运钞车、押运军火、犯人的车队,运输化学品的,贩毒的,等等,请得起的都是达官贵人,或者国企、政府部门,因为运“镖”多为贵重物品(人),做镖局生意是要有三”硬“的:一是在官府要有硬靠山;二是在绿林有硬关系;也就是黑白两道都得通吃,你看水浒里的杨志押运生辰纲,就没有处理好黑道的关系,结果被强人剪了;三是自身要有硬功夫(很多习武之人的主要就业方向,所以行走江湖中总是少不了磕磕碰碰的,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啊),三者缺一,生意就很难做下去的。现在也一样,最后总得靠拳头说话。
汉代皇宫还常年要求南海向长安进攻龙眼、荔枝,就有不少快递员中途被虎狼所害,这就需要快递员要有一定的武功,练家子,路上顺便降个龙伏个虎,武松就是这类好汉的代表。唐朝的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估计也有一帮子生鲜电商为她服务,为了博美人一笑,唐玄宗还设立了运送专道——荔枝道。为将荔枝新鲜运抵长安,当时的快递小哥在荔枝打包上也动足了脑筋。据《荔枝谱》记载,驿卒会取用一段中空的毛竹,将竹筒剥开,把荔枝装进竹节里,再用铁丝扎紧竹筒,开口敷于黄泥,待黄泥凝固后再进行运输。荔枝藏于竹节间,犹如置于密封箱中,最大限度保留了新鲜的口感,属于一种保鲜技术,煞费苦心;老婆喜欢吃鲜果,老公喜欢吃螃蟹,这两口子的口味够刁的,于是唐玄宗就让人从山东沿海往西安送,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据说收到后还是活的,厉害吧。想当年,秦始皇邢台沙丘宫死了之后,要是也用快递运到咸阳,估计尸骨未寒就回到老家了,也不劳驾赵构胡亥到处找咸鱼盖住臭味了啊,人走茶凉,真是太不上心。到了明代,有人六月天快递鲥鱼,竟然还用上了冷藏技术,经三千里路到长安,鱼身还“带雪寒”,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冷链运输了,达到了现在空运的效果了,马儿跑得过飞机了。
除了新鲜水果水产,古人能快递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根据《晋书》记载,司马炎就经常动用邮驿的传车,在全国还选美女载入宫中,运到目的地肯定是活的吧。人才。不知道中途过夜怎么办呢?毕竟也不可能朝发夕至吧?
也难说,看一首唐诗: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
厉害吧,这就是属于朝发夕至的一类的,好像顺丰有这个业务,可以定时送达。可以推荐给司马炎试试,早上海选,晚上就可以验货了。不过这个从咸阳到陇山,估计也没有多远吧,再说了,就是把马跑死了,又能多少迈?
据说,等级最高的快递叫“八百里加急”,送信的人需要一路都不休息,到了驿站就换马继续狂奔。虽然有些夸张,但安禄山造反时,三千里外的唐玄宗的确6天内就知道了消息,可见日行五百里的确不在话下。
唐朝政府对快递行业制定了行业标准:快递每天至少要送出一百八十里,若是重要文件的话,就要求三百里,如果是皇帝颁布的敕令,就必须日行五百里。分别属于普通件、快件、加急件三种。
五百里放在现代看起来不多,但对于唐朝人来说已经是飞一般的速度了。毕竟南北朝时北周宣帝的御马,也不过日行300里的速度罢了。
为了达到这近乎于苛刻的考核要求,唐朝人也采用了不少办法,马速上一时半会突破不了,但是可以从道路上想办法啊,比如唐朝快递员们走的道路,是从秦汉时期继承下来的“弛道”,加以修整,妥妥地弄出一条私人版高速公路来。
而且这样的高速公路,以长安为中心建设了8条,呈辐射状,人称条条大路通骡马,骡子和马都是快递的运输工具,而长安以外的州县,相互之间也有通道,这些基础实施的完善,极大的提高了快递的效率。
牛吧?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所以,对于古代的快递小哥来说,运个水果啥的也不过是小菜一碟。
连树一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