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李白因受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到河南、山东一带漫游。一年之后,他准备南游吴越(苏浙一带)。临行前向东鲁(现在山东)友人告别时,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志趣。
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以后,心情苦闷,就寄情于求仙访道,想以此寻求解脱。但是他并未向黑暗现实低头,那种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反而更加昂扬起来。
《梦游天姥吟留别》既不是真的记游,也不是真的写梦,而是借描写梦游天姥的奇特幻境,寄托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极度愤懑,抒发自己蔑视权贵,决不妥协的强烈感情。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的特点。
这一首是七言古诗,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体诗分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在格律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写起来比较自由。李白擅长写古体诗,特别是七言古诗,可能是由于这种诗体自然流畅,可以无拘无束,驰骋想像,更适合表现他那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一. 这首诗和一般送别或留别诗不同,它不以离情别恨为主要内容,而是通过描写梦中幻境,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自己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坚强决心。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一方面由于政治上受挫,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并不是趋炎附势,也不是同流合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旗帜鲜明,震撼人心,充分体现出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 这首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是平铺直叙,直抒胸臆,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现实——梦景——现实,主体是梦景。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诗人大胆地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展现出变化万千的神奇景象,创造了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美妙境界,全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三.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七言为基调,但也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同感情发展的起伏相适应,有长有短,时紧时缓。全诗气势恢宏,浑然一体,表现出李白诗歌创作的高超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