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小学的课本上这首王维的《画》,这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一首诗。
在我小学期间学校实行一种奖励制度,不管是背书多的,上课积极发言的,做好人好事的,都会给你一张小小的绿卡,攒够了绿卡可以换一张红卡,攒够红卡后就可以换一块铜牌,再用相应数量的铜牌换银牌,金牌。那时候老师说可以用背十首诗来抵一篇课文,于是我背了很多很多的唐诗,只为了能得到一块金牌。可惜的是初高中以后,除了课本上要求背的几首,就很少再接触其他的诗词,小学背过的也都忘的寥寥无几了。直到看到了 王力写的《诗词格律概要》 ,我又重新燃起对诗词的热情。
今天我想根据这本书,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诗词的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诗,也让大家明白,如果你想,也可以写一首漂亮的格律诗,这并不难。
如上图所示,诗体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比较自由,字数,平仄,押韵等都不受约束;今体诗就两类,律诗和绝句,要严格遵循格律的要求。今天我只讲今体诗,因为只有先了解规则的东西,才能知道无规则的东西到底是破坏了哪些规则而变得无规则。
古体诗既可以压平声韵也可以压仄声韵, 今体诗只压平声韵 。
平声对应于现在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即不平)声对应于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但是古代汉语与我们现在的四声有所不同,它分为 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除平声外,上、去、入三声都为仄。这些韵字经过各个朝代的人进行整理合并,到清代的时候合并为106韵,我们现在还是称106韵为平水韵 [1] 。
现在又有了个叫《中华新韵》,好像是根据普通话的韵部来分的,说是为了让鼓励现在的人们也来写一些诗词。但是如果你想依《平水韵》来作诗,或是在读诗的时候遇到一些觉得不入韵的字可以查下面的平水韵表:
? 平水韵查询
关于什么是平仄在上面已经提到了就不再赘述,我们来说绝句和律诗的平仄。
以上四种句型其实就是一首五言绝句最常用的平仄格式,称之为 仄起仄收 ,所以我顺带加了标点符号。比如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国和撷为入声字。
此外其他格式的五绝以及五律都同过这四句来排列组合,除以上 仄起仄收 外,还有 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罕见) 。
七言其实就是 在五言的前面加上两字平或仄 ,以上四句也是构成一种七绝的格式,称之为 平起仄收 ,和上面的五言的四个句型相同,不再举例。此外其他的七绝以及七律也还有另三种格式的排列方式 平起平收(最常见),仄起仄收,仄起平收(也很常见) 。
看完了五言和七言的四种基本句式之后,其实就可以作诗了,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一首诗平仄的构成方式,还得知道一点小知识,对与粘,以及孤平。
律诗有八句,分为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以及尾联 ,每一联内分为两句,前一句叫 出句 ,后一句叫 对句 。重点来了, 在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反的,称为对 ,如: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在两联之间,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平仄是相同的,称为粘 ,如: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首联)
⊙仄⊙平平仄仄 ,
⊙平⊙仄仄平平。(尾联)
但是由于上一联对句是要押韵的,所以不可能与下一联的出句做到完全的粘,一般根据第二字来判断是否失粘 [3] 。
一个句子中除了末尾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称之为孤平,在 今体诗中孤平的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 ,但是 仄仄仄平平,是基本句式,不算孤平 ( 我也曾怀疑这个句式,上网查了下,有这个说法,就当是这样,就当它是一个固定句式,不要纠结 )。还有末尾连着三个平声,即三平声,也是不允许出现的。
如何判断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学完了句式以及对与粘之后,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只要知道一首诗 第一句 第二字的平仄 ,整首诗的平仄也就一目了然了。举个列子,比如要写一首 平起平收式的七律 ,根据 四个基本句式和对与粘**的规则,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首联)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颔联)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颈联)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尾联)
先说常格,所谓常格就是严格按照我上面所说的平仄格式来作诗。按照诗句的最后两个字来分,可以分为平仄脚,仄仄脚,平平脚,仄平脚四类。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其倒数第三字,在平仄脚和仄仄脚中一定是平;在平平脚和仄平脚中一定是平。而变格恰好相反。如下图所示:
> 仄仄脚 ,为变格的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即:
平平仄仄仄(五言);
⊙仄平平仄仄仄(七言)。
仄仄脚还有一种特殊变格 ,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的平仄对调,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要用平声,形成如下句式,大家了解就好:
五言
原句:⊙平平仄仄
变句: 平 平 仄平 仄
七言
原句:⊙仄⊙平平仄仄
变句:⊙仄 平 平 仄平 仄
这种特殊变格在格律诗中很常见。
在五言和七言的四个基本句型中,仄平脚的句型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是要用平声的,为了避免孤平,但是如果这两个地方用了仄,就得在倒数第三字用平声来补偿,具体如下:
五言
原句:平平仄仄平
变句: 仄 平 平 仄平
七言
原句:⊙仄平平仄仄平
变句:⊙仄 仄 平 平 仄平
平仄脚的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在对句中倒数第三字要用平声来补救。
五言
原句:⊙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句:⊙仄平 仄 仄,平平 平 仄平。
七言同,不再赘述。
平仄脚的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可救可不救( 同上面平仄脚的变格 )。若救可用对句的倒数第三字用一个平声字补偿。
五言
原句:⊙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句:⊙仄 仄 平仄,平平 平 仄平。
七言同。
诗词讲究对仗,在律诗中颈联一般都是要对仗的,而尾联一般不用。绝句一般不用对仗,如果用一般是在首联,也有首尾都对仗的,但很少见。
以上就是所有关于格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同样喜欢诗词的你。如果你要更深入的了解,请参考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