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情与景的四种关系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一、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借景生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三、寓情于景 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四、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