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日报散文精选

日报散文精选

《湖南日报》“青春园”栏目、《永州日报》“生活副刊”栏目和《祁阳报》曾相继于1998年1月、1998年12月刊发了永州日报记者彭雅青采写的《陶阳波,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转载如下。

当你走进湖南潇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时,你会看到一个二十四五岁年纪的满面笑容迎接你的文质彬彬的小伙子。他,就是小有名气的业余“作家”、“书法家”陶阳波。自1995年以来,他平均三天就有一篇作品发表。至目前为止,已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湖南日报》、《当代》、《湖南文学》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采用经济论文、通讯、消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书法等各类作品近600篇(幅),并有30多篇在省内外文学、新闻、论文大赛中获奖。不少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在企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同事们将他誉为“企业笔侠”。

熟悉陶阳波的人都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他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结果。平素喜欢舞文弄墨的陶阳波,大学毕业后被省内大型骨干企业潇湘集团公司的老总相中,分配到办公室干起了文秘工作。从此,他就与笔耕结下了不解之缘。“八小时”内,他认真收集和整理全公司的信息反馈,开展管理调研、撰写综合材料,接待新闻界来访,忙得不亦乐乎。八小时外,他把所有的心血与汗水倾注于痴爱的文学和新闻事业。工作几年来,他没进过舞厅,没休过探亲假。他说,工作和学习着就是美丽的。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词语、句子和篇章的花丛中飞来飞去,采撷那些鲜美的“花粉”。几年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和经济、新闻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

陶阳波文思敏捷,爱好广泛。他写过经济论文,写过新闻报道,写过报告文学,写过诗歌,也创作过书法,但最得心应手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的还是散文。故乡自然清秀的景色和纯朴的生活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写旧居前的溪流和水库,写故乡的竹桥、凉棚;写故乡的红薯、南瓜籽,写故乡的煎饼、锅巴粥。牧牛、照泥鳅、网鱼、看露天电影等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在他笔下一一展现。他记住了祖母讲的神仙故事,也记住了母亲冬夜里因劳作而发出的咳嗽声;还有生活路上那一个个沉重得留下明晰痕迹的脚印。他写出了情,“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才是我唯一的牵念,才是我永远的家园。因为故乡哟,有我温馨长不大的乳名,有永远憨实的音容笑貌、有永久守望的殷殷目光……”故乡牵住了他的情感。他对农家生活的描写是那样的细腻,细腻得像一首抒情诗,而在其描写中他又倾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

生活往往是这样,只要你付出足够多的汗水,它一定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从山区深处走出来的陶阳波,就是凭着他的执着与汗水,凭着他那支颇具特色的笔,显示出他入世之初令人钦佩的份量。今天,他已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单位的正处级干部,并成为中国诗歌学会、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从不醉心于权财,总是固守着那圣洁的灵魂和顽强不屈的人格。他很珍惜通过自己的奋斗而获得的一点一滴,他更坚信能用手中的那杆笔,将自己的人生涂抹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