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文言文的意思
xià
①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饮黄泉。”
②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之不同也。”
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赏。”
④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
⑤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又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之。”
⑥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辕门。”
⑦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
⑧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
⑨下达;颁布。《后序》:“维扬帅~逐客之令。”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事下四郡,四郡推公(袁可立)秉笔。”
⑩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⑾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矣。”
⑿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士。”
⒀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群响毕绝。”
⒁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2. 下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举例:下,底也。——《说文》在南山之下。
——《诗·召南·殷其靁》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阴山下。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放之山下。——唐·柳宗元《三戒》愬至城下。
——《资治通鉴·唐纪》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2、地名。
举例: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臣下;百姓;群众。举例: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4、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5、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6、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7、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8、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不忍为之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下齐同。——《资治通鉴》9、下来的意思。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下车引之。
——《世说新语·方正》10、落下;降下。下,落也。
——《尔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11、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12、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下担捋髭须。
——《乐府诗集·陌上桑》13、发表、宣告。令初下。
——《战国策·齐策》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14、去;到。
便下襄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顺江东下。
——《资治通鉴》15、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16、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皆下之。
——《史记·陈涉世家》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宋· 苏轼《前赤壁赋》17、歇宿;收留。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西厢记》18、投降。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19、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唐·韩愈《师说》20、安扎。各依本方下营。
——诸葛亮《兵要》21、拍。抚尺一下。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薄暮下管键。——清·方苞《狱中杂记》22、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23、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下道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下面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
2、老百姓都以为是您吝啬呢(指以羊易牛之事)
3、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4、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5、沛公在哪里啊?
6、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
7、(只有半句无法翻译啊,这里给全句的翻译。全句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8、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9、别人都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缺点 。
10、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11、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12、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有解释不清的地方,请追问。
4.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5.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6.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7. 下面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翻译+注释)州盐井,后汉仙者沛国张道陵之所开凿。周回四丈,深五百(“五百”二字原缺,据
明抄本补)四十尺。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
万岁通天二年,右补阙郭文简奏卖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万贯。百姓贪其利,人用失业。
井上又有玉女庙。古老传云,比十二玉女,尝与张道陵指地开井,遂奉以为神。又俗称井底
有灵,不得以火投及秽污。曾有汲水,误以火坠,即吼沸涌。烟气冲上,溅泥漂石,甚为可
畏。或云,泉脉通东海,时有败船木浮出。(出《陵州图经》)
译文:
陵州的盐井,是东汉仙人沛国的张道陵在那里开凿的。井口周长有四丈,井深五百四十
尺。在井边安置炉灶用井水煮盐,三分之二送入官府,三分之一进了百姓家。因为有利可
图,所以这里的人越聚越多,因人越聚越多,所以形成了城镇。武则天称帝后的万岁通天二
年,右补阙郭文简上奏请求出卖井水。一天一夜,就卖水得钱四十五万贯。百姓贪图井水的
利益,人用失业。盐井上面还有一座玉女庙,古老的传说说:庙中的十二个玉女,曾经为张
道陵指引开井的地点,于是把她们奉为神。当地的人又说井底有灵,不能往井下扔火和脏东
西。曾有人去打水,一失手把火坠落下去,立即发出吼声并沸腾起来,烟气往上冲,泥土飞
溅,连石头都被水卷了起来,非常可怕。有人说,井水的泉脉通东海。时常有破败的船木从
井水中浮出。
8.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会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