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我和二十四孝的叙事散文

我和二十四孝的叙事散文

此生中,不知道该如何记述我的父母,或许他们平淡、普通的人生中所有的波澜都是生命中细小的浪花,在拍打着时间浅浅的海岸之后,迅速散去。或许这是完整的生命历程,每个生命都有太多的坎坷,每个人都经历过悲欢离合。而对于我而言,决心写《二十四孝》的时候,是在写《蒲伋诗境》和《蒲伋词话》的时候,为了思想和心灵。而《二十四孝》一个目的就是将它献给给予我生命的父母。如果这个世界上的爱真的有无私的话,那就是父母的爱,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对爱的回报的话,那就是子女的孝。

 无数次我会扪心自问,也会忏悔自责,或许是因为父母的命运与我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我总在人生和自我的世界中迷失。或许我总自认为在努力地生活和生存着,并为我的家庭奉献着生命,但是我能够给予父母的却总是有限或者少得可怜,或许我已经尽力而为,但知道这远远不够,基于此,基于对世界至孝和至仁的崇敬,于是策划并著作了《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每个故事的背景、人物、事件各不相同,但都蕴含了一个“孝”的实质。为此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不断揣测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灵和思想,为此苦恼过,困顿过,也素手无策过。后来想想为什么“不得法”,原因或许就是我还不是“至孝”的人,所以惶恐不已。开始担心自己如果写不好会玷污了这些故事。

 其实,在写作之初,我的心是忐忑的,担心自己的认知和学识以及思想无法能够将它书写的更加正确,词句表达的更加准确,并且注入真情实感,注入我的思想以及我的生命。我用它来表达对父母的爱,以及抒发心中对他们的孝。同时用它来表达对世界至孝的尊重之情。我相信一个有孝心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当我用心感受它美好的时候,我想此刻我的心与世界是想通的。

 不知何时,再一次与父母的对话,似乎少了许多亲切多了许多隔膜,我不知道造成这些的原因。或许仅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的改变,眼中的父母仍旧没有太多的变化,仅仅是更加垂老,他们的思维已经与自己没有太多的交集。包括他们的谈话内容,包括他们涉及的人名以及围绕着这些人发生的故事。

 当我意识到这些隔膜的时候,会感到某种悲哀,这是最亲近的父母,竟然有这样的隔膜,似乎存在与两个不同的世界,人物事件没有太多的交集。这或许是父母为之骄傲和欣慰的吧,他们终于使自己的后代脱离了自己生活的世界,那是一个苦和贫穷的生活状态。当我从他们的世界走出的时候,竟然发现再也走不回去。显然我即使没有被完全的忘记,但也已经不再属于那种生活。

 这时候,我的心忽然空了许多,因为这些年父母付出已经太多,如果目的仅仅是这些隔膜的话未免太令人心寒。当然这些年父母一直在我的身边,陪同我度过了人生的低谷,就像我当年陪同他们走过生命的苦难一样。我想在某些问题上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的生活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种反复,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必须经历的一种过程。

 当在谈论《二十四孝》的时候,我的心是惶恐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故事本身的结构已经不再重要,它的真正神髓是在精神上,而这些却又是难以把控的。当我决心要写的时候,并没有将他们的故事和命运写进去,甚至也不愿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在其中。而是想将它层层剖析出来,其中的甘苦与隐喻的内涵则自然显现出来。

 在讨论《二十四孝》的时候,他们不认为这是写给他们的,或许他们本身对这件事有着更加透彻的感悟。当然这不是让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或者更加富有哲理和内涵,而是将它彻底奉献给那些富有孝心的儿孙和富有仁爱的父母。因为家庭就是这样的一种组合,只有家庭的完整与和睦,才是《二十四孝》的真谛所在。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力推崇的思想,尤其是在中国。中国的孝文化是千百年不断传承的,从《二十四孝》的故事年代就可以看出来。孝让我们学会尊重父母长辈,尊重这个世界。如果人的爱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突然涌动的话,人的孝则是看到父母忽然苍老的时候由衷的、莫名的、复杂的情感。是的,他们的苍老在一个瞬间,当我们感觉到的时候,会有种黯然神伤。“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些都是对“孝”真实的写照,而在人间,能够做到的有多少?

 当然,我也曾自私地想将它完全奉献给父母,因为自出生的那一刻,时至今日我没有为他们奉献过什么,而他们则为了这个家庭奉献过太多,包括汗水和眼泪,甚至心血,甚至生命。所以我常常陷入这样的恐慌之中,因为我知道能够得来今天的一切,哪怕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清苦地活着,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已经是难能可贵。而使我恐慌的原因则是,我没有为他们奉献过什么。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庭是贫穷的,因为贫穷让我懂得饥饿的含义,也知道真正的饥饿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在《百里负米》中会有这样的对白。当一个家庭被烙上饥饿烙印的时候,作为这个家庭的父母会有多少叹息面对呱呱坠地的婴孩。生活就是这样,也只有最真实的生活让人懂得感知人生,也懂得感恩。

 我知道的,那时的夜空里还是繁星点点。当我在墙上画上星星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星星与我的距离到底多远,那时如果知道星星距离我足够遥远,我将为我的一双眼感到骄傲。或许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它要我看清这些星星。

 童年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母亲的眼睛,那时候母亲的眼睛是患病的,而且是持续的许多年。据后来讲可能是因为过于贫穷体内缺少营养,而且劳动十分繁重造成的。眼睛患病之后也没有太好的医疗条件,最重要的是没什么钱治病,于是眼病就一直拖着。(这也是我看到二十四孝中关于瞽叟和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后,决心已定要将二十四孝写出来的原因之一)

 我的父亲听力不好(后来体检检测出鼓膜穿孔,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耳聋,只不过还有听力,这需要讲话的人要大声说才能听清),由于耳聋许多职业父亲是不能做的,当然那时候农村没有职业这么一说,大家都是靠4亩地活着。但是这终究会影响生活和劳动的,所以父亲也没有太多的朋友,贫穷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家里面穷没有人愿意给我们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钱拉扯一些社会关系。当然乡里人情礼节上面父亲从来没有拉下过。

 那时的农村,贫穷而且患有眼疾的人和家庭是悲哀的。特别是得不到及时治疗,滋味更加难受。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在时间的顺延中让人懂得许多,也要付出许多。在童年的记忆中在家中经常见到的就是红霉素眼药水和氯霉素眼药膏,还有更多其他的药物。当然这些都是廉价的,效果也甚微(后来想想这些药是不是根本就不对症)。

 每当农忙的时候,母亲都要带上眼镜,有时候还要带上护眼的绷带,这些或都成为别人嘲笑的方式。那时候我知道当你真正“快要爬不起来的时候”,没有谁会同情你,更多的是看着你如何倒下,以及如何迅速死去并腐烂。那时的感觉我后来也有同感,只不过心中已经释然了。

 为此母亲常常流泪,但是眼睛的疾病又不能流泪,只能伤心了。听母亲讲那时候家里有时候一个月没有一滴油,那双眼睛都是“焅”坏了,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是没有钱治病,也没有钱买一些营养品,甚至没有水果,有时候就这样耗着。(我好像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香蕉是什么)

 父亲由于听力不是很好被人笑称“失聪”,村里有句俗话“是聋三分傻”,由于辈分比较高,在明面上没有谁这么叫。而且父亲身体条件也决定了不能做重体力的劳动,在凭劳力吃饭的农村,父亲是很被动的。家中几亩地,家中五口人,一个女人患眼疾,一个男人耳聋,三个孩子。每每想起总感觉一种心酸,但这就是生活,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生活,而生活的人们需要面对,用生命面对。

 有时候我在想,这样的家庭在那种艰难中是怎么挺过来的?由于缺乏营养,我一直很瘦弱,而且童年时候经常肚子疼。我的记忆中家中经常喝的是一种“咸米”(类似于稀饭加上盐)然后就馒头吃,当然少不了的一年四季自己腌制的苤蓝疙瘩、臭豆子、辣菜(雪里红)。那时候几乎家家都腌制这些东西,用大缸腌制,而且里面会长白色的毛(或许是一种菌),有时候也会生蛆。

 或许今天再吃这些的时候感觉味道还挺好,但是因为里面加了油盐酱醋和其他调料。如果从缸里捞出来一个苤蓝疙瘩,切上一块,用馒头一夹就是一顿饭。而且一日三餐都是如此,积年累月,那感觉如何?那感觉如何?长久的,这就是我们家庭的真实写照,长久的,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嘲笑的时候,不是麻木,而是淡然。

 在记忆中如果说一生中留下的最深刻的滋味那就是苤蓝疙瘩的味道,在一口大缸里搅动着酱油水挑出里面的蛆,洗去上面的白毛,用刀削上一块,味道就一个字“咸”,当时农村有一个词形容“齁咸”。(这样说有些恶心了,其实那时候是很平常的,几乎每家缸里的咸菜都生蛆长白毛)

 那时候的生活是重复的,饭菜也是重复的,母亲的眼病也是反复发作。母亲说怀我的时候想吃烧鸡、想吃猪头肉,直到生下我也没有吃到。那时候晚上“馋”的睡不着觉,或许那时候每个女人都是这样吧,听说隔壁邻居怀孕的时候馋的到厨房里喝了一口醋。

 我诉说这些的时候,不是讲述那时候的贫困如何,而是想说母亲们的伟大,生活或许给予她们的是家徒四壁,或许是疾病,贫困,甚至是无奈和绝望。但是她们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没有放弃孕育的生命,也没有人放弃属于她们的家庭。今天,我们在讲述“孝”的时候,或许感觉很苍白和浅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刻感受到爱的伟大,也没有真正懂得“孝”的内涵。“孝”不是回报。

 母亲的眼疾向挥之不去的`咒语,它或将伴随她的一生,而仅仅是因为生活的贫穷所致。或许那时候几滴油、几两肉、几块钱就可以使她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惜没有。或许这样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当我写《二十四孝》的时候会感到有故事可写,而不是为了写故事而编故事。

 生活教会了更多的人勇敢面对,并且活的坚强。保尔柯察金有句话“人应该赶快生活”,或许真正认知生活本意的人会看懂这句话。但是即使“一个患眼疾的女人和一个耳聋的男人”组成的家庭也一样有爱,而且这分爱从来没有缺失过,也是因为这种爱,让我们懂得去尊重父母,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因为我深深的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只是生活仍旧继续,无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但是当我们面对父母的时候,如果忽然发现白发已经遮住了双鬓,皱纹已经爬上了额头,请真情实意地表达出对他们的“孝”,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尊重。

 现实无法涂抹,人生也不会改写,只是时间继续,无论你要面对的是什么。当我读小学之后,母亲的眼睛仍旧需要治疗,或许是从没有放弃过治疗。村里人不知道什么是执着,但是知道这种病是不能拖的,如果真是眼睛彻底坏了的话,以后的生活将不堪设想。这也是担心不堪重负所以要把眼睛治好的原因。

 我在一首诗歌里写道“不要苦苦寻找,最好的医药,把我的双眼彻底医好。时间还早,而你已衰老,还怎么承受你的怀抱。我学会了在迷茫中行走沿着一条坎坷的道,狂热奔跑,狂热奔跑,直到跌倒才停脚,我想总会有这样的时候,有美的鲜花和草,蝴蝶轻盈地舞蹈,再也没有烦恼。”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带我去看望母亲在治疗眼睛时候认的“干妈和干爸”。我记得那时候正好是雨季,他们骑着自行车(有一辆是卖的二手的,有一辆是借的。那辆二手的自行车至今还在。)驮了一袋米。雨后许多小路被水淹没了,包括一些村子里的路也被淹没了(骑自行车要穿过许多村庄),所以有时候需要牵着自行车从积水里蹚过去,然后用隔壁人家的引水机洗脚穿鞋,继续赶路。

 这条路母亲为了治疗眼睛走了不知道多少遍,真的不知道。这条路骑自行车需要1个小时左右,如果是走路的话时间更久,有时候母亲需要走路过去。而且还会推着平板车驮一袋米一袋面之类的送给“干妈和干爸”。那条路却成为了我们家的希望之路,虽然用土和煤矸石铺成的,崎岖坎坷。

 希望,是的。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不仅仅是眼疾治疗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通路。村庄是闭塞的,即使父母从来没有限制过我们的活动自由,我们也很少出去。外面的世界,那时我们还没有电视机,能去一次集市足够可以炫耀一番。“干妈和干爸”(也就是我的外婆和外公)没有因为我们的贫穷而看不起我们,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的善良。

 “善良”是弥足珍贵的,特别是在你绝望的时候,会让你的心中重新燃起对世界的希望和对生活的企望。所以时至今日,我依然珍惜自己生命中每一位帮助我的人,他们是一种财富,可以炫耀的,向整个世界。他们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我一直这样认为。

 他们是有文化的,有见地的,在我当时看来,他们是让人羡慕的。于是与他们在一起,也让我们变得让别人羡慕。别人不会知道,我们这个家庭承受的苦痛,因为这无需向别人苦诉,一是没用,而是反而会让“无恶意的人做饭后的谈资,让有恶意的人做流言的种子”。所以今天我讲述出来,也绝不是苦诉,而是这些记忆会让我在写《二十四孝》的时候,更加融入到每个故事中去,或许生活的苦痛会让人更加敏感于故事,也更加敏感于追思。

 这条路年复一年,以至于隔壁邻居家的孩子与我父母见面问候都是“眼睛好了吗”?但至少有了希望,真的。他们会给母亲讲述很多事情,有些是母亲无法理解的,但至少母亲真诚而善良。即使认了“干妈干爸”以后也没有向他们“苦诉”,贫穷本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只是母亲不愿。偶尔,他们不期来到我们家,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应该有了一些改善,至少不再是一个月没有一滴油的日子,不过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我们很容易“上火”,嘴上起“泡”,而且下不去。

 到家之后,看到五口人挤在一张床上,以及其他很多。看到似乎与想象当中差别很大,就询问母亲,父母都是老实人,沉默中或许在回味这么多年的艰辛。父母都不太善于表达,不会讲述“一个患眼疾的女人和一个耳聋的男人的故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得到他们的帮助下,竭尽崩溃的内心重拾了信念。或许生活并没有那么遭,时间,还有一些时间,让人去度过这些艰难的处境。至于艰难是短暂的还是永恒的都不重要。

 原来人是可以这么活的。我至今记着干外公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只碗,关键是碗里面吃什么。这让我决心从农村走出去,去看外面的世界。虽然我始终认为农村挺不错,但是我知道,我已经被那里淘汰掉了,也回不去了。或许是我借助他们的眼睛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我不愿意自己的碗里将来也是“苤蓝疙瘩、臭豆子和辣菜”,当然更不愿意父母的碗里还是这些,我知道这么多年他们早就吃够了,只不过生活让他们不得不咽下这口菜。

 常常想母亲在怀我的时候想吃烧鸡和猪头肉,自己该如何满足她的要求。或许这么多年这两种食物已经成为记忆的符号,太代表着当时追求的一种状态,只是那时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或许自始至终,母亲都没有吃上一口,因为这样的家庭条件,她已经不再奢望。其实接受贫穷是需要勇气的,她接受了就意味着长久的挣扎和辛劳,意味着付出更多几倍的汗水和泪水。即使这样,你依然无法摆脱,即使这样,你依然执着。

 如果烧鸡和猪头肉在她的生命里是“奢侈品”的话,那么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真的无从考证,但是时间在延续着生命历程,我们的脚步每迈出一步都是特定的符号,在生命的轨迹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今天我在写《二十四孝》的时候,又一次将这些记忆的疮疤揭开,窥视时间试图掩盖的故事。我知道,时间是无意掩盖这些的。

 或许人可以选择遗忘,这是人生最好的借口,却也是给予自己一个解释自我的理由。当我终于知道所有的人生都是基于对自己的恐惧,却没有战胜这种恐惧的方式的时候,这种恐惧一直存在着。它就像一个鬼魂浮游在你的身边,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却无法将它赶走。而贫穷未尝不是这样,或许我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围绕这个家庭的一个魔咒就是欠债和还钱。

 为了盖房子借了许多钱(之前的房子我没有太多记忆了,只知道堂屋翻盖的时候是在一年冬天,很冷。因为冷,我记住了那个日子,而且那一年我掉进了冰窟窿里)然后全家挤在厨房里住,厨房里有一只被烟熏的漆黑的灯泡,每晚我都会看着这只灯泡,幻想着能喝到红糖稀饭。

 为了兄妹三人的上学更是忧愁,那时候一年的学费可能也就几百块钱,但是一家人一年却也赚不到这几百块钱。上学,而且学习也不好,但我没有办法,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眼球发育不良,我的眼睛开始近视,而且必须佩带几百度的眼镜。或许我是当初那所初中里最早戴眼镜的学生,所以很多人像看怪物似得看着我,于是嘲笑及各种恶作剧随之而来,那时候每当上课时我要带上眼镜,心里是很难受的。

 母亲更是起早贪黑,只是即使起早贪黑也挣不到钱。我上学骑得是那辆二手自行车,而且经常漏气,需要借别人家的打气筒。有时候干脆走着去学校,那需要提前一些时间。母亲每天早上都会做好饭,那时候外公住在我们家(外婆得病去世了),第一波做早饭是我们兄妹上学的饭,然后在做第二波早饭是父母的饭,然后是外公的饭。为什么不一起做了?因为吃的不一样。

 冬天格外寒冷,村里几乎每个人都冻脸冻手,我的脚趾就是那时候冻坏的。母亲每天晚上都要“打草帘子”,一块钱一米,一缕缕的稻草用经线编起来。一打就是半夜,每当外面下起雪,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打草帘子”的身影就会烙在我的心上。父亲也是会忙到深夜,他做裁缝,做了几十年,都是纯手工制作,那时候做一条裤子只有一块八毛钱。

 在我的记忆中,冬天的冷只有用冷来形容。因为我从没有在冬天感受到温暖,我的心也是冷的。许多年后我也写过诗歌,记述了满脸冻疮的小孩,其实这是真的。在《二十四孝》里关于闵子骞的故事,我不愿过多提及冷,因为冷无法用语言形容。那时候父亲的做法就是用一个破盆子里面放上稻草生上烟(是的烟),让整个屋子里都是烟,或许这样就不冷了,不过挺呛人,我们都蜷缩在被子里(那时候干外公外婆送给我们几张床还有被褥,衣服等,比我们的好多了)。

 时间是脱节的,因为冬天终将过去,世界还是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像我终于知道了香蕉的皮是不能吃的一样(我因此感到很可惜,那时候香蕉绝对是奢侈的,所以我会把香蕉皮一起吃掉)。春天,会有很多象征,当我和其他人抠掉脸上的冻疮之后,世界仍旧是真实的世界。父母仍旧会为钱的事而发愁,为此母亲没少掉眼泪,因为最后没有谁愿意借钱了(或许有,只是我们没找到)。

 穷人到最后剩下的只有尊严,为了尊严,这个家庭坚强地活着。这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也要承受更多的委屈。穷人,我反而认为是一种高雅的称谓,因为它不娇柔做作,因为它不卑躬屈膝,因为它不怕贫穷。对于一个穷掼了的家庭而言,能平淡地接受一切。这也是我在《二十四孝》埋儿奉亲中对主角的定位一直是理智的,他不是愚昧,而是淡然取舍。

 尊严,有时候是奢侈的,因为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永远都是因为钱而烦恼、而无奈、而四处奔忙。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相反,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因为我们需要读书,需要学费,而他们还有老人需要赡养。当每学期的开始是最困难的时候,需要向亲戚借钱交学费。当时我们全家劳动一年也攒不下来几百块钱的学费钱。没有办法只能借钱,然而借钱——难!

 每当看到父亲因为借不到钱而眉头紧锁,母亲哭红的眼睛(其实母亲在我们面前是不会哭泣的,但是我还是看到。)我的心就像石头堵住了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诗集《蒲伋诗境》里会有关于青色石头的描写,而且寓意下面埋藏了金银财宝的原因)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因为贫穷已经太久了,应该过去了,人生苦短,如果它一直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的话,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都要读书,因为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即使读书也没有出路。但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就像持续的贫穷让我们看到了摆脱的希望。正是因为希望,使这个家庭充满了一种力量,改变的力量。

 但是,当现实将希望拉回的时候,又会增添许多阴郁的色彩。在看到许多人初中毕业或者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去砖瓦窑上拉砖坯子或拉砖的时候,我是羡慕的。但是自己近视眼,戴着眼镜在农村是受人鄙视的(可能连老婆都娶不上),就像当年母亲戴着眼镜劳动受人鄙视一样。我必须要离开这里出外谋生,或者不戴眼镜生活。

 其实我没有选择,因为父母的希望就在我的肩上。如果我戴着眼镜在农村生活的话,不单单是我,还有我的父母,整个家庭就会让人当笑话看。现实是残酷的,但是现实教会了人应对残酷的方法。其实在《二十四孝》里面我不愿意描述太多残酷的场景,我希望的是温暖祥和以及人处在安逸和富足的条件,这样的《二十四孝》是唯美的。我知道的,我可以写出唯美的故事,但这样无法写出《二十四孝》的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