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余秋雨
余秋雨,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文人,也是一个时时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争议主要有二:一是余秋雨教授在文革期间是否曾为反革命组织代笔发文,其二,作为一个文人,余教授的高曝光率是否合适。
作为余秋雨教授的一名忠实崇拜者,一直对于舆论界对余秋雨教授各方面的指责忿忿不平。尤其是在书店里,书本布置的方式真是叫人无可奈何,往往在余老师的一堆著作旁,摆上几本另类的书,要么是咬文嚼字校正余教授书本中一些用语和引用的错误,而更多的是叫骂余秋雨老师的书。前一类书有哗众取宠之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史料浩瀚如云,在引用的时候发生错误也在所难免,即便发生误记昏记也不足以写书专门进行更正。其实,只要大家留心,很多文化大师都犯过这种疏忽。今天,偶然翻阅高中语文书,其中有吕组缃先生的一篇文章,《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其中吕老把“志怪”,“志人”地称呼始之于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志略〉,其实“志怪”古已有之,“志人”的称呼也见于《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亦非上书。吕先生是一位博通古今的大学者,在引用方面也会发生错误,所以把别人的这种错误费尽心机的找出来大批特批,倒不如好好揣摩揣摩别人的文章,何必非要颠倒轻重,因小失大。
对于第二种书,心里总是充满了无名之火。对于余秋雨老师是否在文革中为反革命组织撰写文章一事,众说纷纭,我自己其实也说不清楚。起初看看那些书,开口“伸张正义”,闭口“还世界一个真相”,文章写的有鼻子有眼,令人在心底也不禁打几个疑问。但只要你仔细想想这些人的动机,难道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是用来铲除邪恶的卫士吗?其实,很多人都不过是沽名钓誉之流,无非是靠骂名人来赚取名利,于是乎倒余,骂余声中出来了一个金大牙,古远清,还冒出一个“北大才子”余杰,无不通过批余而声名鹊起,而另外一些人,其实什么都不明白,以小报记者居多。当他们发现“反余”成为一股流行时,也纷纷摩拳擦掌,不分青红皂白开始破口大骂,再随手编撰一些煞有介事的材料,于是乎,一片洋洋洒洒的文章见诸于报端。
作为一名崇拜者,我不相信那些对余老师的谩骂和诟辱。其实说不上为什么,只是一种直觉,一种信念。我真的很崇拜他,崇拜他和马兰女士那一段才子佳人般的天仙配,崇拜他能辞去高位,依然进行文化苦旅的决心,崇拜他为研究中东,印度文化而穿越一个个危险地段的壮志胸心,崇拜他那在屏幕面前的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机智,也崇拜他能拥有多份真诚,厚重的友谊的魅力。所以,我相信他的话,我坚决认为他在文革中是清白的。正因为有了对余老师的崇拜,才有了这份信任,正因为信任,才愈发的崇拜。如果真的有一天,那些诽谤者的话是真的,那么我的信任基石将崩塌,崇拜也将随之消失。但我觉得这份基石将永不倒塌,经历了金大牙,古远清,余杰老中青三代反余斗士前赴后继的奋斗,余老师依然屹然不倒,说明了什么?拿不出证据的肆意谩骂,只会如跳梁小丑般的昙花一现,随即淹没在人们的口水中。这些人,让我想起来一个人,宋祖德,同样一个靠谩骂来出名的小丑,口无遮拦,唾沫横飞,此君在新浪上开设了一博客,美其名曰“得道多助”,如此厚颜无耻的取名,真想在无奈之余,不得不佩服此君的脸皮之厚。他们都是谩骂狂,不过是文学界和娱乐界的差别。
再说说余老师的文章,仔细研读余老师的文章,发现文章对人的吸引点并不在于文字的优美,而是一种新的思索成果和立意角度。余老师的文章在印文据典的同时,通过新颖的思考方式,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吸引点所在。能让人们在通俗易懂的阅读中获得新知识,新思想。
我最近还粗略的翻阅的另一位女作家关于人生哲理的散文集。尽管文笔优美,真可谓款款动人。然而作者关于人生的思索缺少新意,只是将一些大众化的思想用优美的笔触加以记录。看过之后,没有多少收获。这就像在众多灿烂盛开的红牡丹中再盛开一朵硕大的红牡丹,尽管与众牡丹相比,更为艳丽和幽香,但还是一只与众花同归一色的红牡丹,但若是在此中冒出一朵白牡丹,则会让人耳目一新。余老师的文章正是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见解独到的基础上,引据用典,挥洒自如,每每让人沉醉其中,真可谓人生之一享受。
再说说由余秋雨老师所引发的学者通俗化的争议。说起余秋雨老师的成名历程,《文化苦旅〉让整个文化界认识了余老师。与凤凰台的千禧之旅,使余老师声名在港台广为传播,而让绝大多数内地人熟知余秋雨先生则是通过青歌赛,通过担任评委,真正使余老师家喻户晓。由此,有不少人认为余老师通过高频率的曝光使自己出名,给自己贴金,从而引发了学者通俗化的争论。不过,我认为,余老师的目的断不是那样。其实,我们看看,除了担任评委和录制《秋雨时分〉,余老师的生活基本上是内敛的,绝无大肆宣传。而且余老师的每次曝光都与文化有关。其实,如果通过上媒体来传播文化,使众多人受益,何乐而不为?学者何必只能抱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姿态。
最后说说对余秋雨老师的一点建议。第一,我觉得余老师在对那些人的谩骂时,只应采取一笑置之的态度,双拳难敌四手,而对老中青三代诟骂者,难以一一应对。况且,最近对余秋雨老师的众多谩骂中有一位突然声名鹊起,凭满口陈词滥调红遍大江南北,与其论战,恐被众多此人粉丝攻击,费心费力的应付这些人,还不如放松心情,多写几篇文章。第二,我觉得余老师在文章和媒体中有时会谈及个人品德问题,我觉得在当今这个是非不断的社会,被人攻击时提自己的品德,以品德作担保,会给那些人留下口食,又有谩骂的可乘之机。最后,我觉得余老师能否写一部小说,想钱钟书那样,我相信余老师若写小说,一定不会让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