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的文言翻译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你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所请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国君身边的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场所指责(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这是战国策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
希望能帮到你.
2. 关于战国策的典故摘录自:
/Controller/HisPage.php?HISID=98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另附:
中华在线词典:
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示例〗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为此奇谈。 《花月痕》第五一回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示例〗绍闻是~,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
3. 《战国策》是谁写的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 今本***33卷: 战国策卷一 东周 战国策卷二 西周 战国策卷三 秦一 战国策卷四 秦二 战国策卷五 秦三 战国策卷六 秦四 战国策卷七 秦五 战国策卷八 齐一 战国策卷九 齐二 战国策卷十 齐三 战国策卷十一 齐四 战国策卷十二 齐五 战国策卷十三 齐六 战国策卷十四 楚一 战国策卷十五 楚二 战国策卷十六 楚三 战国策卷十七 楚四 战国策卷十八 赵一 战国策卷十九 赵二 战国策卷二十 赵三 战国策卷二十一 赵四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一 战国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战国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战国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战国策卷二十六 韩一 战国策卷二十七 韩二 战国策卷二十八 韩三 战国策卷二十九 燕一 战国策卷三十 燕二 战国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战国策卷三十二 宋卫 战国策卷三十三 中山 ***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4. 求《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庄王在一次大宴群臣的席间,吩咐爱妃出来向大臣和将军们逐一敬酒。当爱妃
走到一个年轻将军身边时,将军趁机对她毛手毛脚。爱妃愤怒,但一声不响地把将军
头上的帽缨扯断,然后走回楚庄王身边。那位冒犯爱妃的将军,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心里非常着急:“这一下完了!这爱妃一定会拿我的帽缨向大王告状,酒醉乱事;我
竟然不知好歹,连大王的爱妃也敢冒犯。这次真的大祸临头了!”果然,妃子回到楚
庄王身边愤愤地说道:“大王,求你给我主持个公道。刚才我到席上敬酒,筵席中有
人对我毛手毛脚。这实在是不把大王放在眼里!这种大逆不道的人,大王千万不能任
用。如果大王想知那人是谁,大王可以命人把灯点亮,没有帽缨的便是那个对我轻簿
的将军。”楚庄王听罢,却转向群臣大声宣布:“我今晚大排筵席,就是要与大家尽
情欢宴、不醉不归。大家不必拘礼,请都把帽缨撕下,痛快地喝吧!”群臣同声高呼
“大王万岁”。在呼声中,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位闯祸的年轻将军。他知道楚庄王此举
无非是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心里非常感激楚庄王。
不久,楚国和晋国打仗。楚军节节败退。正当楚兵准备弃城时,突然出现一个年
轻的将军,率领一敢死队冲锋陷阵,把晋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
待战事完毕时,楚庄王召见那位立下大功的年轻将军。
“将军,我军失利,大家都逃的逃、跑的跑,为什么你却有如此勇气,和晋军拼
个你死我活呢?”
年轻将军说:“上次大王宴请群臣,我因为一时酒醉,昏了头脑,胆敢对大王的
爱妃不礼貌。大王虽然可以当场把我抓住,却给我机会使大家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
我非常感激大王的饶命之恩,从那天起就立誓要为大王卖命,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
不惜,大丈夫受人之恩,不能因对方不知道而不回报。”
5. 战国策中的励志故事《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
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
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
钱弄一匹死马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
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
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
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
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
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只
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样筑“黄金台”
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借用报刊一角,筑起“招贤台”,招聘贤才么?
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