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传 怙恶不悛文言文翻译
郑伯进攻陈国,大获全胜。第二年,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五父(人名)进谏说:“能够亲近仁爱的与邻国相处的做法,是国家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和好的请求。”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如果挽救,未必辨得到!”
《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蔓延开来。’”
2. 文言文曹刿论战《左传》翻译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 "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4.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6. 写文言文是什么意思写
动词义:
1、形声字。从宀舃(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2、输送。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史记》
3、倾吐;倾诉;抒发。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
写,除也。——《广雅》
我心写也。——《诗·小雅·裳裳者华》。笺:“则我心所忧,写而去矣。”
何以含忍?寄之此诗;何以写思?记之斯辞。——晋·陆云《失题》
4、传抄地书写(汉以前只用“书”,汉以后“书”与“写”并用)。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后汉书·班超传》
武帝置写书官。——《汉书·艺文志》
可笑此公何太惑,读书写字到三更。——宋·文同《可笑口号》
5、抄写。
《三都赋》成,竞相传写。——《晋书·左思传》
困乏写手,一时未得奉寄。——清·顾炎武《答俞右吉书》
6、仿效;描绘。
雷震之声,可以放钟写也。——《淮南子·本经》
坟墓写状以孤出,哭泣含声而相召。——隋·李播《周天大象赋》
7、画。
一壁厢传旨宣召丹青,写下唐僧师徒四位喜容。——《西游记》
绘影写光。——蔡元培《图画》
8、写作;创作。
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孙犁《秀露集》
9、签订。
10、租赁;确定某种出租或雇佣关系。
如今写了两只大官船,兵部里讨的火牌,勘合,一家子都往任上去了。——《醒世姻缘传》
写了哥子的船。——《警世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