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教科书中出现过的名家散文

教科书中出现过的名家散文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散文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2、《笑》

《笑》是现代作家冰心于192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展现了三幅笑影:从图画里的安琪儿的微笑,联想起五年前的田野道旁看见的一个孩子的微笑,又联想起十年前在海边茅屋前看见的一个老妇人的微笑。

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丽而温柔,亲切而和善。作者通过这三幅笑影,体会了世间的美好,将对于“爱”和“美”的呼唤转达给了读者们。全文构思巧妙、联想自然、语言清丽亦描写生动。

3、《春》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4、《灯》

《灯》是现代文学家巴金于1942年在桂林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光”为情感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现实的观察,有历史的回顾,也有传说故事的引证,表明了作者的一个信念:“灯光是不会灭的”。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某一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和赞扬“灯光”,意在讴歌光明、迎接胜利。

文章取材广泛,立意集中,开阖自如,奇正相生;全文语言简约、明快、庄重、隽永。

5、《雾》

《雾》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任教所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27年7月,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怀有崇高理想的追求进步的人们面对革命的失败,心情无比苦闷。

茅盾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文章写作时正在流亡之中,对现实感到苦闷、颓唐、想挣扎却无处着力,于是就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自己的心情。但是茅盾并不是一味苦闷而沉沦,他希望有疾风大雨,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