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但我内心还是更喜欢写信这种交流方式。
根据度娘的解释,信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言,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真心诚意的。的确,在我看来,真正的写信虽不必顶礼膜拜,但有真诚相待的态度必是要有的。今天,笔者就来粗浅的谈谈为什么喜欢写信。
1
使用书信交流由来已久。殷商时代,我国就开始用书信“边报”来传递军事信息,开启了书信往来的辉煌;春秋时,列国纷争,书信外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两汉时期,书信成为个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魏晋南北朝时,书信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问候、求物、贺喜、绝交、论字……书信已经成为人们交往的一种礼仪方式;唐宋时期是书信的成熟期,更多的用来抨击时政、揭露黑暗和丑陋的犀利武器,很大一部分书信成为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明清时代盛行的家书,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白话书信都为当时社会带来一抹春色,至此,书信成为大众化的活动。
由此可见,书信自古以来有之,在军事、政治、文化、生活等很多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传统必须坚持,不能舍弃。
2
书信是人们证明存在感的媒介,那一张张带着文字的不同规格、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纸,却几乎承载了许多抹不去的时光——那些人,那些事,一经撩拨,吹皱的不止是一池春水。就拿书信爱好者我的朋友小M来说吧,1995年至2003年间,她***收到同学朋友等的来信***496封,最多一个朋友是50封,关系好的几个都是30来封,涉及人员60又余,遍及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上海、甘肃等省市,可谓五湖四海。究其关系,有昔日同窗,有同窗的好友,有异地笔友,有笔友的室友,有陌生的网友,有网友的网友……数量和对象范围并不让人惊奇,但信件带来的意外之喜,对小M来说却弥足珍贵——
高一入学时,高中数学老师赠送了一张“学有所成”的邮政贺卡。看到这卡片,小M想起了20多年前开的那一次特别有意义的舞蹈Party,半夜翻墙进寝室,从重龙山后山翻进学校,再从男生宿舍后面的矮墙跳入操场,然后再悄悄的钻回女生宿舍,管理员老师的咆哮似乎历历在目。。。
读大学时,小M一度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认识的77和她一样经历过彷徨、颓废、无助的心理挣扎。通过网络认识并成为笔友之后,小M的生活开始变得阳光起来。一起备考英语四级,一起进英语聊天室和老外PK,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有这些记忆对小M来说都开始变得有些陌生,再次从箱底翻出这些信札,早已变得寂静的内心似乎重新沸腾。那些年有这么好的一个小伙伴,生活还是挺美好的。
? 是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信承载了我们多少希冀,那些对过去所作的回顾反思,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苍白,但书信却为我们刻下了青春的足迹,更见证了个人的成长。
3
我一直是个典型的书信爱好者,喜欢的缘由无他,核心就是想通过这种交流方式看世界,从别人眼里看不一样的自己。有一段时间,我疯狂的询问与我有信函往来的朋友,能不能把我过去写的信拿回来复印?让我失望的是大部分人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遗失了信件。于是,我便开始从别人的回信中窥视过去的自己。出人意料的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富有——
高一时因故提前退学的TV竟因我是高中班上最爱收信的人,离开后不久便给我写过一封信,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快乐。在最需要关爱和鼓励的补习期间,我一直以为那自认的哥哥是体现绅士风度才被迫给我写信,可拿在手中那沉甸甸的一叠,却让我在那段黑暗的日子看到前进的光明。可是,我竟然选择性的遗忘了,一直以为他并不愿有我这样的妹妹。是的,如果不再次细读这些薄薄的纸片,我怎么能发现并想起那个真心为我补习付出良多的陪伴者呢。
缘分真是个十分奇妙的东西,有的人历经多年转个圈圈又回到原地和你相遇,即便身份变了,即便环境变了,但还记得彼此的关爱;有的人因误会生疑,因疑生恨,但由于心底浓浓的深情,却能让彼此抛弃过往的不快,重续前缘……“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因是知我的人,所以即便历经磨难,也初衷不改,或许只源于心中有爱。
写到这里,我还想分享的是青春年少时的有一些可爱的小动作。你知道吗?信封上的邮票是可以说话的呢?邮票倒贴表示"我爱你",旋转90度表示“我想你”;信封寄件人地址栏如注明“内详”,应理解为在他(她)的心里你地位特殊。邮票上涂胶水可以降低邮寄成本,那时生活拮据的通信双方,会在信里作“邮票是涂了胶水的”或“记住给我涂上胶水哦”之类的温馨提示。现在看来这行为有些不应该,但回味到时的场景却觉得份外有意思。
关于写信,想抒发的情绪还很多,想记下的回忆也很多,只是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