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形散神不散的鉴赏作用

形散神不散的鉴赏作用

说起散文,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它那华美瑰丽的语言,奇特丰富的想象,摇曳多姿的结构,明丽清新的意境,意味深长的哲理-----它任意挥洒,轻快活泼,又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赞叹之余,人们不禁犯难了:如此自由灵活无拘无束的文体,到底如何解读、如何鉴赏呢?这就得抓住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聚。“形散”如果理解为思路与结构方面不拘一格、自然随意,也还是言之成理的。它具体指选材的散、组材的散、语言的散,犹如清泉出山,任意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能不止。“神聚”是针对散文的中心思想是统一的这方面而言的。 一、通过“形散神聚”分析作者思路,把握作品主旨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作者写文章,“思必有路”,读者在阅读时就应该进入作者的思路,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散文看似杂乱无章,但细察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看似“散”的材料却始终围绕中心意思而曲折地展开,表现为文字的所谓“向心性”。只要我们 逐一找出作者笔下外在的“形”,分析其内在的联系,就能把握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想必大家拜读过李国文先生的《淡之美》,文中选取了年轻女子的淡装、早春时节的西湖、寥寥数笔便能经营出一个意境的简笔画、茶、淡的生存方式、禅等一系列看似并无任何关联的素材,然而,贯穿全文的,正是作者的思想感悟: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年轻女子的淡装,较之浓装艳抹,更接近自然,清新、纯净,“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西湖,尽管“淡装浓抹总相宜”,但“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浆声、船影、淡雾、山峦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与“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相比,简笔画淡而韵味犹存,能给你留下想象的空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咖啡与茶,一浓一淡,咖啡给人带来的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茶呢?“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感官的愉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生风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新人形容;再者人生,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将复杂的关系看得淡一些,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对物质、名利看得淡一些,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再者禅,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淡之美的境界。作者处处围绕淡之美来选材,先说外表的淡之美,再谈自然、艺术、人类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谈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尽管题材广泛,取材自由,但这些看似散的外在的“形”又层层递进地体现了“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这一内在的“神”。由微观而宏观,找出作者笔下一个个散的素材,分析其内在的含义,便能把握作者的思路,把握作品的主题“神”。 二、通过“形散神聚”分析形象,抓住景物特征,把握作者感情倾向 《野性的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文章以“野性的林”为标题,也就以林为描写对象,先交代在海南岛登上尖峰岭,目睹莽莽苍苍的林海,作者的感受便是“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在作者看来,这原始森林的突出特征就是“野性”。其“野性”的含义到底有那些呢?通览全文,顺着作者的踪迹,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尽管选取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对众多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外形散到极致,但字里行间仍情不自禁地流露了自身的情感,“野性的林不就是力的象征!”“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而结尾“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不仅照应了前文,而且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们不妨以第二点“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为例,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形,又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景物特征,而最终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的。首先,作者选择野性的林“包罗、积累 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体现出野性的林的浑厚和丰满的特征;接着,作者选取“绿楠干细似杖,乌柏蕨粗如椽……高山蒲葵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突出野性的林的斑斓绮丽。浑厚、丰满和斑斓,正是野性的林“美的具体表现。再接下来,作者选取“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天的风,隆冬的别言都为它们浓装艳抹”揭示野性的林的“美”的深沉内涵:“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无论由宏观而微观或由微观而宏观,只要我们抓住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就能抓住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 又如《子夜昙花》,文章既写了花,又写了人,外形极散,初看似乎不容易懂。但只要抓住“形散神聚”这一特点,我们就能透过景物描写抓住昙花的特征,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作者先交代昙花的来历: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一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这样,就将花与人联系了起来。接着,通过自春入夏,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的描写,展示了花树的雍容气度。最另人关注的昙花开放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此花才情志气极端隐秘,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中争艳。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它的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生命凋零之际,仍有风骨神韵。作者每次提到花的性格,总不自觉地想到恩师: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犹如一张昂扬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为之伤心垂泪。这样,花的性格也即人的个性,物与人交融在一起。文末的精典议论,“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不仅表达了恩师品德将一代代传下去的信心,而且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和理解:人应该像昙花那样,尽情怒放,与夜争辉。 三、通过“形散神聚”分析作品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技巧 亦如《淡之美》,既然题为“淡之美”,为什么要提到人的浓装艳抹呢?为什么要提到浓墨重彩的工笔画?为什么要提到能给人持久兴奋的咖啡?……无须细究,只要把握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作者之所以选取这些,不过是为对比罢了,是为了用浓来反衬淡的美。 《野性的林》中,作者写野性的林的美时,又为什么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鸟兽花草呢?表面看,它们似乎与林无关,“散”得没有边际,但事实上,既然题为“野性的林”,写鸟对森林的“热爱”,兽对故土的“深情”,奇花异草的“争妍斗丽”,也无非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无论是单纯以物为对象的《野性的林》〈〈生机勃勃的太阳花〉〉,还是那带着理性哲理或文化思考的《淡之美》〈〈觐阳关〉〉,无论是人物交相辉映的《子夜昙花》〈〈风景谈〉〉,还是具有双关意义的〈〈灯〉〉〈〈我的空中楼阁〉〉,只要我们抓住“形散神聚”这一散文的基本特点,就不仅可以找出作品外在“形“的联系点,把握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很容易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双关、比喻、拟人、借代、衬托等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形散神聚”,散文解读的途径。“形散神聚”, 散文鉴赏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