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可以发点资料吗,谢谢呀!
解析:
散文诗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诗?作家学者虽然有些分歧,但是基本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它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抒情文学样式。用谢冕的话说:"散文诗只是脱去了诗的外壳,而胸膛里跳动着的却是一颗纯净的诗心。"我们不禁问,既然有了诗,又有了散文,为什么又出现了散文诗呢?人们的***识:因它可以用更多的自由负载着比诗和散文更多的情感和意义,可以舒展自如地连续地细致地表现复杂而微妙的内心生活。
也正因此,当上述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时,就极易在散文诗中有了这样的误区,即作者总是在作品中力求表现出更多的意义,于是这样的散文诗就因有了太多的意义覆盖结为板块,窒息了作者与读者二度创造的空间。黑格尔所担心的由于人们在文艺中过度追求意义,成为哲学的附庸而最终使文艺消亡可能成为现实,这就是有名的"黑格尔难题"。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特别推崇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南北朝梁代诗人刘孝绰《和咏歌人偏得日照》:"独明花里翠,偏光粉上津。要将歌罢扇,回拂影中尘。"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伫立在阳光之下的粉汗津津的歌女在为客人们歌唱时下意识地做了一动作,那就是她不用作为道具的扇子息汗,而是用来驱赶那永远驱赶不尽的日影光柱中的灰尘。诗人无意发掘这动作的意义所在,只是认为这一动作很美,美在少女的娇憨是生命的自然流动的原生态,所以宇文所安认为它"毫不掩饰地赞美生命中的偶然,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充满随意性的时刻,这种时时刻刻的情趣和美丽。"他还说,"与其严肃、反复的讨论所谓‘重大问题',不如用心去发现宇宙人生中那些偶然逸出因果律,既美且新的东西。"
这种赞美"生命中的偶然",在皇泯的散文诗集《散文诗日记》中比比皆是。如256首《湿》:"下雨时不用带伞,/感情的雨是挡不住的。/眼睛湿漉漉的,还有湿漉漉的目光,/开满栀子花。/栀子花在温情里开放。"
诗中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几乎可以在任何偶然中看到,雨中的栀子花是这样,晨曦中那粘满露珠的栀子花不也是这样?同样,我们不也可以联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不经意间的一瞥,不也可以见到与之类似的那些少女温情脉脉的目光吗?
敏歧的《秋凉》也是这样的佳作:"昨晚篱边的蝈蝈唱了一夜。唱亮了溪水,唱升了月牙,唱落了星星。这是为什么呢?蝈蝈,你一支接着一支,一点儿也不歇气,好象在赶什么,好象怕有什么来不及了似的?可不,还不到二更天,豆花上已凝着晶亮的露水———山村悄悄的秋凉了。"
多么好的散文诗篇,它是那么亲切自然,一点儿造作也没有,如季节轮换那样的不着痕迹,谁也说不准哪一天就是夏秋转换确切的日子,他就在篱边的蝈蝈不停的叫声中,就一夜之间,当露珠凝结在豆花上时,突然感到秋天就这么悄悄的来了。
庄子将声音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人籁"是用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孔穴所发出的声音;而"天籁"则是一种完全自然的、不依待任何外力而自然产生的声音,他认为人籁与地籁再好也要受到"怒者"限制的,而天籁则不受任何约束,完全是天然的,它是最美的声音,它的艺术魅力应是散文诗追求的最高境界。
摘自中国第一纪伯伦网
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纵观几千年中国诗歌史,主流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划时代变革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格律前体”,包括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古风。楚辞(包含部分赋体文),是对诗经四字句诗体专制形式的反叛;而古风是诗歌过渡到绝句、律诗的过渡体。第二阶段是“格律体”,包括绝句、律诗、排律。格律体时期的唯一进步,就是从五言发展到七言。第三阶段是“格律后体”,包括词、曲、楹联。词、曲这种长短句诗体,是对绝句、律诗这种诗歌形式专制的第二次反叛;楹联也是一种诗体,是格律体诗歌的复古形式,由文人创作,流传在民间。第四阶段是“自由体”,包括有韵新诗和无韵新诗、歌词、散文诗。自由体新诗是对格律体诗歌形式专制的第三次反叛。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由于高科技快速发展,对文化带来很大冲击,随着农业文明转向前工业文明,中国文化变革一日千里。始终走在文化前列的诗歌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在九十年代繁盛起来的散文诗便以强大气势,对分行诗这种主宰诗坛的诗歌形式专制进行第四次反叛。中国诗歌自身发展的四次划时代变革的一个总的特点,就是诗歌日益趋向散文化,从文体实验转向文本建设,从诗体形式的独特,转向诗性实质的把握,从而使诗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心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西文化发生大碰撞、大交融,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当代散文诗就是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繁盛起来的。现代诗虽然也是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但因非诗因素的影响,使新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分强调内容到过分迷恋形式,从理性和非理性的两个险峰跌落下来,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如今危机四伏,一蹶不振。在新的时代面前,诗歌完全迷失自己。现代诗人面对触目惊心的生存现实,抵抗力和适应力双重消退,诗歌精神逐渐丧失。许多先锋诗人陷入宿命论的悲观幻灭之中,曾经名盛一时的先锋诗刊在新形势下几停几复,惨淡经营,但强颜欢笑仍招揽不到订户。读者的离去,诗坛的内部瓦解,使中国新诗落进迷惘与凄惶的悲惨境地。这样的局面,散文诗无疑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发展的空间。我暂时不敢说,散文诗就要像宋代“词”一样取代唐朝鼎盛一时的格律诗主流地位而把自己迅速发展到一个高峰。但可以这样说,当今散文诗以它新的面目、新的精神、新的生命力,逐渐在僵腐而荒乱的 *** 诗歌的废墟上,生机蓬勃地树起一面崭新的旗帜,并云集它那勇敢的牺牲者和坚强的悍卫者。
散文诗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但也要看到自身面临的巨大竞争和压力。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商品化、享乐型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强势磁铁般诱引人的灵魂,并逐渐锈蚀它、异化它,致使人文精神失落,文化滑坡。散文诗也无法幸免。二是文学的主流还不可能移位给散文诗。小说仍是中国乃至世界当今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流文学;电视剧更因它的特殊功能与大众文化相契合,成为当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畸型 *** 体,主导着中国人的精神消费。在这种巨大而激烈的漩涡中,散文诗就显得微不足道。三是散文诗自身建设还需要加强。就目前中国散文诗发展的现状,大部分散文诗人还停留在对散文诗定义的争论,以及各种定义下的“定义散文诗”写作;散文诗人对散文诗文本实验的自觉性和敢作散文诗人的自信性不高;散文诗专门刊物不多,完全靠侵略纯诗歌刊物和散文刊物以及综合文学刊物和大量报纸为生存空间;散文诗组织因经费所限,开展活动少,散文诗人成了散兵游勇;散文诗理论研究跟不上创作步伐,大部分理论甚至落后于创作实践;散文诗作品评论也形不成气候;散文诗界举办的评奖、评选活动几乎没有开展,就1997年全国性文学评奖(鲁迅文学奖、民族文学奖)而言,散文诗仅《孤独的太阳》一部作品获奖。所以,散文诗虽然绝处逢生,虽然形成一定势头,但毕竟势单力薄,举步维艰。当然,不只散文诗现状令人堪忧,整个中国严肃文化均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处于严重滑坡和转型状态。
发展散文诗,就要不怕孤注一掷。要知道,人是个怪物,因为他有反复无常的心灵及其意识。人们一旦吃饱喝足,而一切玩物又厌倦得不能再满足他们虚空的精神需求时,安慰和拯救灵魂的散文诗就是他们如获至宝的东西。再说,中国绝大部分人还不可能进入一些人想象的休闲和享乐阶段。生存与苦难,仍是中国人的永恒主题。散文诗反映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战胜苦难和命运的坚韧精神正是它的特长。圣琼·佩斯有一句话:“成熟的文明绝不会在暮年的痛苦中毁灭。”诗歌精神永远存在,只是缺少寻找诗歌精神的诗人。而散文诗人将会做到。
散文诗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散文诗人进行一场精神革命,需要对自身进行整合和输血。我们的散文诗人要自觉地培养一种“高洁”精神和“血勇”气概,重铸自己的灵魂,培养责任感,对人生终极价值进行自觉的思考和实践,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人格。我们面临社会转型期,面临“世纪末”,时代早就在呼唤大作家、大诗人,但我们不清理自己、拯救自己、充实自己、树立和壮大自己,不来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吗?散文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它善于表达的是人的心灵,以及心灵里无限广阔的宇宙般不可知的神秘世界。散文诗的高雅在于它的精神气质,它的气质是孤傲而高贵的,但它又不失善良纯净以及母亲般博爱的心怀。散文诗的高雅挑选着伟大的散文诗人。因为高雅的散文诗总是毫不畏惧地潜入意识本身的问题里去,并且随着人类意识的进化而不断扩大、加深且日益精细。散文诗的高雅,还在于它处理的是人生,“我”的人生。所以有人说散文诗是一种自传性的心灵记录,是全部人格的表现,确实有它的道理。它的确使人生更加完满,而且帮助你找出你必须继续走下去的方向。
散文诗要走当代性和世界性的路子。当代性是避免散文诗创作题材陈旧、技巧不新、语言单一、缺乏探索、缺乏多元化而言。散文诗一段时间跟不上诗和小说的发展步伐,与此关系甚大。不注意当代性和前卫性,散文诗永远只能当尾巴,成为散文和诗歌的附属品。当然,当代性还必须是内容的当代性。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其散文诗就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六大散文诗人之一,就是因为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十分及时和透彻。
世界性,则是针对我们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而言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背景,既是散文诗创作的财富,又是散文诗裹足不前的重要根源。有人说过,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备世界性,这很对。我们必须深思,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地域和民族的东西走向世界。马尔克思《百年孤独》是民族和地域的东西,泰戈尔《吉檀迦利》也如是,但都获得了世界上最高等次的文学大奖,其原因,前者是“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世界性巨著,后者虽是“民族民间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但它“富于高贵和深远的灵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散文诗缺少大气和风骨,缺少个性和力量,是因为我们的散文诗人缺乏对生命和人生的真诚体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时代精神的把握,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高水准的探索,缺乏与外界的勾通、碰撞和交融。散文诗有些困步自封,就是缺乏这种“世界性”的追求精神,缺乏诗性的想象力和大文化的思考,因而使民族和地域的路子越走越窄。
追求当代性和世界性,是散文诗继续发展、走向世界、再创辉煌的重大举措。散文诗的生存与发展还必须注重多样化和高洁美。允许多样化,各种风格流派并存,散文诗就能长期发展并永远繁荣;注重高洁美,为人类提供自由生存的精神空间,散文诗就会出精品。散文诗既可以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又可以深入现实生活,反映真诚与虚伪、善良与丑恶、崇高与卑劣的激烈斗争;既可以表现刚毅和坚强的浩然之气,又可以抒发沉郁而细腻的锐敏情怀。散文诗比其他文体首先要提供美的享受。散文诗缺乏美,缺乏让人动情和思考的东西,缺乏人类精神的流淌和升华,散文诗就无法兴盛起来,无法走向二十一世纪,无法出精品,无法承担文学赋予的使命。
摘自人民网
辞书中对散文诗的定义
现摘录几本辞书给散文诗所下的定义如下,仅供参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I》中“散文诗”条:
“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象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大辞典》中“散文诗”条:
“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分行,不押韵,不要求鲜明的节奏。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炼性,音乐美和散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鲁迅的《野草》开现代散文诗之先河(应为“开中国现代散文诗之先河”)。近年有《中国散文诗选》、《中国现代散文诗选》等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文艺创作知识词典》中“散文诗”条:
“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有诗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排列,可有韵,可无韵,可韵散相间。结构上像诗,有一定的跳跃性,但又像散文,有词、句、段过度。语言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耐人寻味,抒 *** 彩十分强烈。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野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