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法特点:
1 忌用过多虚字
2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3 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
4 善于用比喻
一、 明确教学 目标——为作文训练找准点我们现在的作文课,大多是老师布置个题 目, 提几个要求,然后是学生 “ 独立创作” ,教的成分很少。作文的规律、 方法和技巧 , 需要学生自己慢慢领悟探索。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只能找几本作文书拼凑嫁接,说一些空话套话假话。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不会对生活进行梳理、记忆、思考、升华,更不会对平凡生活进行审美表达,在学生看来作文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冷冰冰的系统,是与我无关的,所以只能是凑、抄、套被动应付。基于此,我认为作文应该有序列有目标的训练,一次作文课的目 标要明确具体而且单一,它要切实解决学生某个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真实的情绪、需求和倾向。目标设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其疑惑。目 标设定还要难易适度。每节作文课一个能力点,日积月累。长此以往,作文的知识能力点, 从审题到构思到运笔成文、修改润色,每部分在作文课的反复训练后都会迁移默化沉淀为学生的写 作能力 。如我 在上 《 聆听 自然——一花一叶总关情》的作文训练时设计了这样两个 目 标 :1、写景状物时能抓住特点, 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让身边触动心弦的一草一木展现出自己的色彩。2、抒情议论部分要由浅入深,突出文章主旨,自然而然地升发 自己独特的感悟。
二. 激起写作兴趣——为作文训练找动力
“ 天籁自鸣天趣足, 好诗不过近人情。 ”语文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应密切阅读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将生活的 “ 活水”引入作文教学的课堂。让文章中作者渗透的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以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为教学起点,作文教学立刻就会显得直观、生动和有用,作文课在学生眼里就会变得有价值,值得参与,也就会出现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写我El,以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 在之趣,会彰显他们真实的个性。作文也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传达, 成了舍我其谁的个性张扬。如在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校园生活, 使 自己的文章细致生动感人时,我让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读乔叶 矬 在最后一排》 :
三. 典范引路——为作文训练找好例子
叶圣陶说: “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那么我们不妨来给学生选择恰当的范文,经典作品 (如乔叶 《 坐在最后一排》 )或优秀作文,或下水作文, 从已设定的教学目标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写作指导。所谓典型例文,就是能够集中体现所要讲的作文理论。恰当的例子应该是简单易懂或者学生熟悉的。因为学生熟悉的作品,从写作角度重新阐发,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易于接受长久记忆,还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当然例子只是载体,从中得出的作文技法才是这节课的目的。
如我在上 《 温暖亲情——唱响心中那首不老的歌》的作文训练时设计的目 标是: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首先我告诉学生写文章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者,往往流入下品。朱自清先生在 《 背影》中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 背影” 。一般写人物较多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 肖像,或写姿态服饰, 《 背影》则另辟蹊径以包含深情的笔触全力书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那文中 “ 背影”出现了几次? 又是怎样突出 “ 背影”的? 教师的问题一抛出,学生再次从写作的角度细读 《 背影》探求作者独具匠心的布置。第一次写背影开篇点题 “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次是背影的特写镜头,刻画得十分精细: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前作者先做了铺垫,一处说 “ 父亲是一个胖子” , 一处写他的衣帽——“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两处 肖像描写安排在描写背影之前,是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用细节描写将背影定格后,再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第三次写背影是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百感交集 “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泪又来了。 ”第四次是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 : “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 , 永存在读者心中。
巧选角度,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你的作文选择什么角度来表现人物? 又如何用特写镜头来细致地刻画人物? 怎样用线索串起材料,使文章生动感人? 相信学生会深入地思考、比较、取舍,断然不是那种拿起笔就写,写完是千人一面干篇一律的作文。当然,典范引路的目的依然是为学生独立操作降低难度 , 搭建平台。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作文。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复制作文“ 依葫芦画瓢”而是教师授之以渔,把作文 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交给学生。
从意在笔先的写作冲动到谋篇布局的深思熟虑,经过由浅入深的构思过程,最终付诸笔端。典范作品起引领作用,对范文的解读和重建激起了学生的灵感 ,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之门,让学生举一反三,从中快速习得各种写作技巧。从 由借鉴转化为创新,从而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境界的文章。
四. 修改润色——为作文训练锦
上添花
《 课标》指出学生要 “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意识,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我认为选择典型作文, 课堂集中评改,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快速阅读作文给等级写简单评语,筛选出三四篇有代表性的作文 ,印刷给学生,用一节课师生***同边读边评边改总结***同问题,提出修改方法, 下一节课学生自改,然后将修改后的作文自己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四人小组推选出1— 2篇优秀作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集 , (当然,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目标的达成度是不一样的,在其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予以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自 信心。 ) 本组成员写出对作文的具体评价。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把竞争机制健康地引进教学领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又高效,还调动起学生写作文和改作文的积极性。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一种需要, 使之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