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我的奶奶散文欣赏

我的奶奶散文欣赏

奶奶是农村妇女,却有着男人般的胸怀;奶奶身体瘦弱,却带大了我兄弟姊妹及叔伯兄弟姊妹六个;奶奶是小脚女人,却走出了高远的人生路;奶奶大字不识,却读懂了复杂的人生大书。在我眼里,奶奶是大智大勇的长辈,我敬而亲之;在外人眼里,奶奶是通晓事理的老人,好人敬之,恶人怕之。奶奶凭借智慧用小脚走出了完美的人生。

 奶奶叫郑淑善,那个年代,女人的名字一般都不叫,而喊XX氏,就是把男人的姓放前面,自己的姓放中间,后面再加上姓氏的“氏”就行了,我爷爷姓乔,奶奶娘家姓郑,我奶奶很自然地被称为“乔郑氏”。奶奶年轻时个儿很高,是一个十分俊秀的女人,虽然大字不识,但很有素养,也是出了名的能说会道。孩提时代听奶奶说,那时向她娘家提亲的很多,但她都没答应,后来,不知为什么,就毅然决然选择了从事革命工作的我爷爷。结婚没几年,我爷爷就被组织任命为平度县一区区委书记,受我爷爷的影响和组织的熏陶,我奶奶被推选为村妇救会长,夫妻同心协力,艰苦卓绝地为党工作,抗战时期的妇救会长可不好当,这与和平时期就大不一样,责任重了,危险大了,自己没有两下子,没有胆量是干不了的。从我与奶奶几十年生活经历中就能判断出她当年的情形,她能说会道,具备组织能力,她胆识过人,不会怕千难万险。过去,奶奶经常说起她当妇救会长的事儿,发动妇女做军鞋、筹军粮、掩护伤病员。除了这些,因我爷爷、奶奶分别在区里、村里负责,就少不了接应和保护上面派来指导抗战的人员,奶奶绘声绘色地说都是县以上的“大官”,帮助他们开展工作,掩护他们安全脱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奶奶在回忆这些事的时候,从她的神情中似乎能看出一种自豪感。遗憾的是我过去对这些事并不怎么关心,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更重要的是文字功底太浅,缺乏文学写作的意识,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也只是些支离破碎片段,模糊不清。现在想来,这可是奶奶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缺失,假若时光倒流,我定会把奶奶当妇救会长时的动人故事记叙得清清楚楚,描写得十分精彩,让后人看起来明明白白,撼动着心灵,增添精神的力量。从另一个角度讲,用感人的文字还原出奶奶人生的光华乐章,这也是对我奶奶那段不平凡政治生活的`充分肯定,表达对奶奶起码的尊重。

 奶奶的婚姻是不幸的。大约1940年代,爷爷因革命工作需要,调往山东莱阳专署工作,转入“地下党组织”工作,工作十分紧张、保密,再加上平度离莱阳70多公里,那时交通工具又不行,爷爷回家的次数很少,邻居难得见到我爷爷回家的几次,都说是我爷爷骑着马,挎着大盖枪,十分英武。爷爷因很少和奶奶见面,感情就渐渐淡化,可屋漏偏遭连阴雨,在非常时期,组织上为了工作和保密需要,提倡夫妻离婚,建议在革命阵营里寻找伴侣,长年工作在外的爷爷思想动摇了,又听信了外人的谗言,就和奶奶商量着离婚。奶奶听了这话,如果坚决不离,爷爷也没法治。但奶奶转而又想,男人一旦产生了这个念头,强扭的瓜不甜,今后的婚姻也不会幸福。于是,一向刚毅、爽快的奶奶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上也毫不犹豫,当即答应,马上离婚。离了婚的奶奶为了两个儿子不受委屈,拉扯着他们长大成人,宁肯自己后半辈子守寡,受委屈,也坚决不再嫁人,无论谁来劝说,都是这样,可以想象,在那个极端艰苦的年代,一个身体孱弱的妇女支撑着一个家庭,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坚强不屈的奶奶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乐观向上的,她把生活的苦水咽到肚子里,从不让别人看出来,整日里在艰难、孤独、寂寞的岁月里奋力抗争,在家庭中既当女人,又当男人,许多男人才能干的重活、累活,她照样干,不这样,怎能支撑起一个家庭?她没有被外人看笑话、瞧不起,张罗着盖起了一栋房子,又买了一栋房子,为我父亲和叔叔组建了家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要强的奶奶没有闲着的时候,拉扯了一辈又一辈,我兄弟姊妹及叔伯兄弟姊妹六个都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我在兄弟姊妹六个中排行老大,在我记事的时候,父母和叔婶都因公事和农活很忙,顾不上看孩子,看孩子的重担就压到了奶奶一个人肩上,常常见到奶奶佝偻着腰,手上领着两个,肩上背着一个,我现在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别人见了都心痛地说:“这样看孩子,比干别的活累多了”,奶奶总是笑呵呵地说:“看着他们健健康康地成长,累点是累点,但心里高兴”。过去听了奶奶这番话,多么像现在流行说的“累,并快乐着”的翻版啊!奶奶一手操持的家庭兴旺发展起来,令邻里乡亲都刮目相看,听了奶奶亲口讲这些往事的时候,我在暗暗佩服我奶奶,对这辈子不容易的奶奶更加孝顺了。

 奶奶不识字,可奶奶喜欢听戏,喜欢听盲人说书的,有时,听得都入了迷,只要是戏台子、街上、大槐树下、大胡同里有说书的,唱戏的,奶奶就会急匆匆地赶去听,去看。有一年奶奶听说,平度城四月初八山会上要唱大戏,奶奶就招呼着四、五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子,带着马扎子,都迈着三寸金莲小脚,走了二十多里路,看了一场好戏,这是奶奶第一次到平度城,也是看了最好的戏,我听了都感到十分惊奇,为了看戏,那时六、七十岁的奶奶竟跑了二十多里路。奶奶的记忆力很好,只要看过的戏,听过的书,都会牢牢地记住,装在心里,小时候,依偎在奶奶身边的时候,奶奶就会给我讲故事,讲《杨家将》、《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秃尾巴老李》......奶奶会讲的故事很多很多,我现在都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夏天乘凉的时候,奶奶一边指着天上的银河、牛郎、织女星,一边兴致很高地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带来了美好的想象,消减了夏天的炎热。奶奶还经常跟我说起村里唱戏打擂台的故事,有一个唱戏的,动作很娴熟,让乌纱帽两边的纱帽翅总是一动一动的,想让哪边动就哪边动,真奇怪。孩提时代,听了奶奶的很多故事,本应很好地发挥出来,怪就怪自己才疏学浅,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

 奶奶是一个对自己很节俭,对别人很大方的人。离了婚的爷爷还总是每季度往家寄钱,给我奶奶寄20元,给我家和叔叔家每家10元,那时的10元、20元钱可真是管用,用来添补家用能买好多东西,收到钱后,奶奶总是说:“我不要多,多了花不了,10元就够了,你们两家花销大,每家15元。”这钱总是推来推去,最后还是奶奶坚决不要,分给了我家和叔叔家。就是这10元钱奶奶也不舍得花,把它积攒起来,用手绢一层层包起来,放到炕席底下,还经常拿出来给我和兄弟姊妹买这买那。在我记忆中有一件令我十分感动的事,我上学的时候,看好一支钢笔是一元四角九分钱,那时就感觉很昂贵,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舍得买,我也不愿向父母张口,奶奶看出了我的心事,就问我:“是不又想买什么?”我说:“不买什么?”后来,在奶奶的再三追问下,还是说了出来,奶奶就从她卷了好几层的手绢里拿出了一元伍角钱递给我,怎么说我也不要,最后,奶奶生气了,我不好意思地接着了,到供销社里买了一支我心爱的黑色钢笔,每当用到这支钢笔,我就会想起我奶奶,钢笔用旧了的时候,我就用蓖麻子油把它擦得锃亮,总是引来许多同学羡慕的目光。

 奶奶对家人是这样,对街坊邻居也是这样,她乐善好施,看到别人家里过穷日子,心里也不好受,总是唉声叹气地说:“唉,他家里总是挨饿,吃不饱饭啊!”,奶奶说的是一家邻居,家口很大,不够吃的,就连地瓜干也不够吃的,奶奶就经常提着一篓子、一篓子给他送去。还有一家年轻的,刚刚分家,又能吃,家里粮食不够吃的,经常吃不饱,奶奶就可怜他,经常给他家送点地瓜干、玉米饼子什么的,他们都有点过意不去,不知道怎么报答。奶奶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宽广胸怀温暖了亲人和街坊邻里。

 奶奶很会说话,通晓事理,街坊邻里出现摩擦,打架斗殴什么的,都请奶奶说合说合,奶奶凭着能说会道,都使他们和好如初,有些父母反映子女不孝顺的,儿子反映老子太武断的,奶奶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劝说,直到喜笑颜开,这样,奶奶的能说会道就越来越出名了。

 我的奶奶既普通、善良,又富有智慧,深明事理,她的普通、善良,带给了亲人、街坊邻居亲切和温暖;她的智慧和能力,解除了父老乡亲的困难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