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此后,连考两次会试不中。
1838年,28岁的曾国藩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一步一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1854年,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军事力量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后来,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20000人,淮军60000人,配备了洋枪洋炮,使湘军力量大大加强。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1868年,曾国藩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871年8月,曾国藩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曾国藩是一位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现象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
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鱼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我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
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等。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国藩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12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还非常注重人格修养,他的人格修炼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曾国藩对养生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为眠食有恒,二为惩忿,三为节欲,四为每夜临睡前洗脚,五为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4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为此,曾国藩还总结了“日课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著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据说,曾国藩还曾著有《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