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天然葱绿苍翠的林区,是我幼时最初的印记。忘不了,村民依山为邻,忘不了,百姓与树为友。冬天伐木,春天植绿,经冬复春,周而复始,人与自然在相亲相敬中和谐相处。儿时岁月里,最难忘春天时的向阳地块自然生长的、富有“山菜之王”美誉的蕨菜,夏日雨后,满山遍野的蘑菇、木耳,还有入秋时,伴着金黄落叶的是相对生长的猴头,这些都是山民自古以来依赖为生的珍宝。
多年以后,一户外来的人家,以他广博的见识,雄辩地告诉山民说,山中的稀有木耳可以利用柞木和锯末大量种植繁育。几户心思活络的人家,跟着这人外出考察后,自然是万分欣喜、自信满满,于是纯朴的山民开始了木耳的种植……
隆冬时节,四轮蹦蹦车的欢叫再次打破山野的沉寂,拿着油锯的人们重又在白雪皑皑的大山里伐木打枝。雪厚树密,拴上油丝绳的木耳杆,从高山上拽到平谷,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心累得狂跳,脸冻得通红,摘下帽子,头上的热气如心里的希冀祥云般地飞腾上升……
清晨上山前,带上几个刚出锅的热馒头,再配上些自腌的卜留克咸菜,用羊皮袄连同几个热水背壶一起包裹严实,即便到了午间还冒着热气呢。馒头带有水汽,拢起一堆柴火,撅个树杈把馒头串上,放置火上烧烤,焦黄糊粑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劳累之后吃着,有种别样的香甜。小憩一会,勤劳的山民还得继续劳作。直到差不多能装满四轮车了,就插上标杠一根一根的装,用大绳捆好再用压机捆牢,这才颠簸着下得山来。
久坐在四轮车的木耳杆垛上,脚早已冻得麻木了。晚霞和炊烟中,忙碌地卸完车进得屋来,屋里的温暖和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无须用心品别就知道那香气里有酸菜炖粉条、烀肉沾蒜酱还有小鸡炖蘑菇……回想起来溢满的总是口水,那是东北人家的味道,那里妻儿老小牵挂的味道,更是妈妈亲手调制出的味道……
杆子有了,接下来就要培植菌种了。培植木耳菌得先把麦麸子、锯末子、白糖和石膏按比例由几个壮汉用铁锹搅拌均匀,再用手捧着搅拌好的配料装在特制的袋子里。装好的菌袋要一层一层整齐地摆在室外用砖砌好的特制大锅里。盖上锅盖,用特制的大被子捂盖封严,再用旺火烧上12个小时,熄火后再焖8个小时,接着还要开盖晾2个小时后才可以起锅。这个时候,锅里往往还剩有大量的热水,人自然是要跳进去的,把木耳菌捞起摆放在大盆里,然后再用大盆往外端出。传统的工艺,质朴的性情,跳进锅里的人于自然“享受”了一次免费的.汗蒸。
接菌前,先要用高锰酸钾把发酵木耳菌的房间悉心消毒,菌箱也要用酒精灯或红外线灯逐一消毒。室内木板架子上面要铺盖好报纸,为了保温,还要把窗户用棉捂严实,确保菌屋温度达到25到32度之间。这期间,每半个月要倒一次架,确保菌袋受热均匀。3个月左右的时间,菌袋差不多就发酵好了。
从萌芽渐嫩的五月开始,山民们就要种植木耳杆了。钻头先将截好的一米五长的柞木一排一排地钻上眼,又以3公分的间距,用漏斗和铁棍把木耳菌碓在木耳杆眼里,最后再把桦树里层的树皮用特制的锤子锤入封好。
入夏树林翠绿后的六月,就可以把木耳杆摆在地上了,但必须是有草的地方,只有那里才是露水充足的地方。只是草又不能太高,太高了就不易通风,极易造成木耳的腐烂。每隔一星期翻一次木耳杆,草要是长高了,还得用镰刀及时把草割除,光照和通风的地方。
风调雨顺的七月,期盼中的收获就要到来了。男女老少,能出得来的都要在这里劳作,只为从冬到夏播洒的希望,能在流火的季节得到满足。于是那新鲜的木耳在通风良好的筛子上,接受着山民最为纯朴的检阅。
家乡的人们都很勤劳,勤劳也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不,家里大哥娶了大嫂,不久又添了小侄子,人丁兴旺、财源广进,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如今生活好了,走在市场上看到卖木耳的我,都忍不住前去看看,回想起我曾经历的岁月,还有木耳制作工艺的艰辛,以及家乡人对木耳倾注的质朴情感,心里自然升起无限的感慨——还是我们种植的木耳好啊。作为阳光公益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一名普通的青年志愿者,那策划组织过近百期大型公益活动的经历,突然促使我想为家乡木耳品质的推广,家乡木耳品牌的铸就,和家乡林区特产的销售,就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让山民代代为之自豪的山珍,贡献给人们更多的健康和快乐。
我爱家乡,也热爱公益事业,请关注和参与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