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的人》是一本由[日]有吉佐和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64,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恍惚的人》读后感(一):返老还童:是幸福还是痛苦?
言简意赅的成语总是能通过有限的几个字传达丰富的意义,如返老还童、鹤发童颜、回光返照等,如果细细数来,与老年有关的成语在中华成语词库中会有不少,这与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敬老传统密不可分。同处东亚的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与我们有颇多相似之处,孝敬老人便是其中之一。老当益壮固然是每个走到人生边上的人的美好理想,然而衰老这件事远非自己所能控制,身心健康对很多老人来说,成为一个奢侈的词。身体上返老还童当然令人欣喜,但如果心智上返老还童,回到学龄前儿童甚至是婴儿的状态,自己可能享受着单纯无知的美好,而家人则坠入无尽痛苦的深渊。
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返老还童的残酷故事。儿媳昭子在婆婆去世后突然发现公公的异常表现,多次看医生之后确定是老年痴呆症,从最初满怀怨愤与牢骚照顾公公,到后来心态发生转变,像爱护小孩子一样哄着他,直到公公离世,全家人对衰老与死亡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让人唏嘘不已。
用“残酷”这个词来形容可能过重,但衰老定会带来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作者以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茂造的生活为主线,并在文中多次借人物之口说出对衰老的恐惧、对老龄化问题的担忧,在四十余年前以小说的形式向社会抛出这个问题,非常有预见性。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良好发展使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进而平均寿命较过去延长。长寿本是好事,但没有健康作为前提,长寿于己于人都会成为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而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每天只有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生理需求,他们在心智上回归本真,自己没有什么思想包袱,相应地,这些思想负担就愈加沉重地压在亲人们心头。
在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坚韧与伟大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得以充分体现。婆婆也许早就发现公公的痴呆症状,但出于自尊与好强她不愿向儿女说出事实;昭子既要照顾家里又要出去工作,虽然偶有不快她也会麻利地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事务所的年轻女孩每月要与表兄弟们一起负担瘫痪的奶奶的治疗费用,还要担心结婚后丈夫家的想法。生活中,这样的女性就在我们的周围,可能是母亲,是朋友,是邻居家的阿姨。她们一方面歇斯底里地到处向人抱怨家里的丈夫、孩子在照顾老人上的不作为,一方面回到家中仍会毫不犹豫地辛勤付出着,尽着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在家中遭遇严重变故时,更能坚持挺住的多是女性。昭子是千千万万个伟大而平凡的女性的缩影。
如今,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虽没有达到像书中人物闲谈的那样夸张的程度,但同样令 *** 很头疼。中国一些大城市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情况特殊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老龄化社会并不相符,加之有“空巢老人”这样特殊群体的存在,使我们面临的问题比日本更棘手。小说中提到的敬老会馆,与我国的老年活动室功能大体一致,以当下的社会现实来看,显然是需要更多这样的场所。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生活远没有叶芝的诗那么浪漫。被子女嫌弃的老年人,如果头脑清醒,心里一定是苦涩的;如果已经糊涂,他也能从语气与态度中分辨好坏,更让人心痛。“返老还童”从这个意义上看,俨然成为一个沉重的词汇。小说里昭子和信利的矛盾心态在现实中也很典型:辛苦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时希望他快点去世,虽然有些大逆不道,但死亡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而一旦老人真的去世,家人又陷入无尽的思念与悔恨中,想着他要是能多活些日子就好了。有父母在的日子终归是幸福的,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在时追悔莫及。
《恍惚的人》读后感(二):柒书坊曾不知老之将至
新经典文化引入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十分应景,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 新出台的单独二孩以及延迟退休年龄等几项政策,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国空巢、人口危机渐渐浮出水面,劳动力的短缺,居民养老问题已是我们不得不正视与解决的难题。
反观我们可敬又可畏的东邻日本,已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思索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困境,有吉佐和子的这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972年,若在当时中国混乱的社会里,根本不会有人关注,但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本书则其彰显的现实意义非同凡响。此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毋宁看作一部纪实文学,它客观地反映出彼时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空前发达的日本社会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以及普通人和寻常家庭在此压力下的日常生活。
开篇我们就看到立花家的爷爷茂造,衣着怪异神色慌乱地在街道上疾走,迎面遇到下班归家的儿媳昭子。在正值天寒地冻的东京,一幕幕因衰老而导致的家庭生活的辛酸和苦楚,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对话和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现在读者面前,不断发人深思。
在面对母亲的突然离世,信利、昭子夫妇显得措手不及,要不是借助昭子嫂嫂光子和一众邻舍的帮忙照应,都不知夜间守灵的礼节该怎样操作,葬礼该如何操办,这显示出职业家庭在日常繁忙的工作负担下,根本无暇顾及老人的赡养问题,以至于忽略了生老病死这等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即使在同一屋檐下(立花家的主屋和偏房仅相隔几米),但两代人几乎形同陌路,所以信利夫妇根本没有察觉出父亲茂造罹患老年痴呆症。另一方面年迈但坚毅的奶奶依旧保留着明治时代女性特有的温婉贤淑与隐忍坚强,把照顾痴呆丈夫的重担独立抗下,最终力衰而猝死。
而接下来照料爷爷茂造的重任就落在了儿媳昭子肩头。在此处故事的叙述中,作者从女性的角度对日本女性的生存状况做了一番描述与评论。昭子作为职业女性,在当时其实不受夫家的支持。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女性角色应该在家相夫教子,而外出就业则对夫家,特别是,丈夫的经济能力的一种质疑和羞辱。但事实上,昭子的工作收入极大地分担了立花家的经济负担,诸如修建偏房与公婆分家,每月提供公婆生活补贴,自家的日常开销,儿子敏的学费等等,如果光靠信利一人(虽然其在一流的商会工作拿着优渥的薪资),仍然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昭子在忙碌的工作后还要匆匆购买食物,然后匆匆回家煮饭,照顾未成年的儿子和“返老还童”的公公,甚至连公公上厕所、洗澡等事都要她来服侍,而儿子信利则像甩手掌柜般的无动于衷,一点忙也不帮。难怪茂造只认得出昭子而不识一对亲生的儿女。在这点上,作者写出了日本女性的无私与伟大,以及她们在老龄化社会的巨大作用。
此外,小说中多处写到信利和昭子感叹年老之后该如何生活,他们从爷爷茂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模样,他们恐惧不久的将来衰老的来到,这其实是作者抛给所以读者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我们还看到,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日本在 *** 养老方面的确有诸多成熟的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像敬老会馆、老年人俱乐部之类的公立或民间的公益团体和机构,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精彩的晚年活动,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曾不知老之将至”,诚然,衰老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逼近我们,逼近我们的亲人,所以早些直面和思虑生老病死的话题,确是当务之急。
《恍惚的人》读后感(三):关于“老”的思考
近年,中国老龄化危机日趋严重,据悉,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老,是一个令人生厌和生畏的字眼儿,但这又是任何一个人避都避不开的最终宿命。早在七十年代,日本著名作家有吉佐和子已然发现日本老龄化的现象,她的长篇小说《恍惚的人》直接取材于老年人,直面老龄化问题,发人深省。
在《恍惚的人》中,有吉佐和子大事小写,她将整个社会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浓缩到立花家四口人身上。小说里,故事发展从昭子婆婆的突然辞世,公公立花茂造的老年痴呆逐渐加重开始,有吉佐和子将视角落笔在立花家儿媳妇昭子身上,她从昭子的行动、心理矛盾以及变化一步步诱导出自己想向读者抛出的问题,“面对家人衰老时,该如何做?”“自己该如何看待衰老?”
简嫃关于老年人的散文集《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中曾提及,平均寿命八十四岁蝉联世界第一的日本,近年来常常出现“无缘死”案例,失去亲缘、地缘、社缘联系的独居老者,孤单地死去,甚至多日之后才被发现,而警政机关很多时候都找不到家属去认领遗体,处理后事。日本人的亲情观越来越淡漠,这也意味着类似“养儿防老”这样的现象逐渐消亡。一如小说中,信利和昭子的儿子敏对着父母说的那句,“爸爸,妈妈,你们可不要活到这么大年纪。”敏的随口一句,却让夫妻俩背后直冒冷汗。是人都会老,老了该怎么办?从未思考过衰老的夫妻俩开始从自身、家人、旁人身上关注衰老问题,一切的一切,引发了他们对年老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同时,严苛的考验落在夫妻俩身上,三副重担扛在他们身上,一副是侍奉痴呆的公公;一副是资助儿子上大学;最后一副是准备面对自己逐渐走向衰老。然而,一代做给一代看,正是存有这样的因素,昭子对公公茂造的照顾从最初的怨愤有了转折,慢慢变成心甘情愿。昭子是平凡的,同时她也是伟大的,在老公信利和儿子敏对公公茂造照顾不周的时候,工作家庭两边的压力压得她几近喘不过气的时候,她却扛下了所有。全书中,有吉佐和子的笔墨重在昭子,其意也是想让读者从昭子身上看到榜样的力量。
《恍惚的人》是一部让人感觉五味杂陈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家庭的重要性,父母对儿女的重要性,书中独特的人文情怀向所有人提倡,学会相互包容理解,不要太自私。你怎么样去对待老人,也决定了将来后辈怎么样去对待你。
最后,敏的那句“妈妈,如果能再让他多活写日子就好了”让人看到了亲情的回归。人活在世,钱没有了可以赚,朋友没有了可以找,而亲人只有一个,没有了就真的永远没有了。
.文字皆为原创,若转载或另作他用,请豆邮告知!
《恍惚的人》读后感(四):茫茫人世雪不停
茫茫人世雪不停
老之将至,就像挂在枝头干瘪的柿子,一阵微风就能造成摧枯拉朽之势;日薄西山,好比放置很久的梅干,渐渐干燥萎缩,一点一点只剩下果核。而果核和种子又能焕发出新的生命,老人重新变回孩童,生命再次回到原点。
《恍惚的人》,没有日式小说中的唯美和清新,看不到东京大都市的繁华绚烂,整部小说就像一杯苦涩的青茶,须再三品味之后才能体会那百般滋味。
人世间,有多少繁华满枝,就有多少落叶满地;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衰老和死亡是上苍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命题。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仿佛一瞬间就把生活中所有的难题疾风骤雨般席卷到家中。阿尔茨海默病使他们忘记了一切,但是正如敏说的那样,生病的茂造唯独没有忘记昭子和敏,那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反应。半夜小便、马路暴走、胡言乱语、、、曾经英俊的美男子如今却像动物一样。
老龄化是现代文明社会飞速发展的结果,老年痴呆就是现代文明产生的怪胎。
书中的每一个人人物都很贴近现实生活,外出工作的家庭主妇、疲于奔命的中年男子、正在成长中的学业少年,有吉佐合子无意揭露人性的丑恶和不堪,在她看来,很多行为和想法都是可以原谅的,毕竟我们都没有达到在年纪轻轻的岁月里去体味人生厚味的哲学思维。
整部小说的基调是哀而不伤的,婆婆的去世场面十分安详,丝毫没有想象中那样悲痛。“人生五十年”的时代渐渐远去,衰老的茂造瞬间让整个家庭陷入无比冰冷的寒冬,平静的房间之内涌动着不安和躁动的河流,望着他一步步迈向死亡的身影,任谁都会不寒而栗。
虽然他已经痴呆,唯独只听昭子的话,又说明他的情感是最直接最真挚的,在那个像蜘蛛一样满地乱爬的老人内心,是否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荒凉与寂寞?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曾几何时,父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是我们最后的避难所。无奈的是,医学的进步太过残酷,让人活不成也死不了,“如果辛辛苦苦走过漫漫人生之路,在终点等待的竟然是痴呆,人究竟是为什么活下去呢?”
当你穿越荆棘密布的人生,扛过苦难、失意、病痛、那么衰老就在不远处严阵以待了。如何面对死亡,是否应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生死教育,让年轻一代早点接受、面对、处理死亡与生命的议题,如果老了才去学会面对,已经太晚了,也会遗留太多遗憾。再怎么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抵挡不住现实环境的残酷,信利对待父亲的态度那样漠然,多半是出自于内心的恐惧,他害怕面对那个在人生延长线上笑盈盈等待自己的呆呆爸爸。牙痛就能践踏掉这世上所有的快乐,何况是一个毫无自理能力的老人。
昭子也许并不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只是芸芸众生中咬牙坚持生存的一个中年妇女。人是情感化的动物,尤其是女人,面对困难,她们会矛盾、恐惧、慌乱,正因如此,书中才多次描写了昭子的心理活动。在丈夫和孩子之间,女人像奴隶一样服刑,那是没有尽头的绝望。但是,在经历过公公的暴走、哭闹和一系列毫无头绪的闹剧之后,昭子有了一种顺知天命的安静,尽管照顾公公的日子变得艰辛无比,可是看到昭子的心理活动,就会让人觉得温柔、亲切,读者的内心也仿佛也升腾起一股甘美的香气。在这个照顾痴呆公公的儿媳身上,我们看到了日本文化中的克制、忍受和尊敬。
作者无意说教,在柴米油盐中她将我们带入这一家人的生活,也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昭子、京子、信利、敏,每个人面对衰老都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有吉佐合资的高明之处就是于不动声色之间,将我们带入茂造引发的思考之中,她把如何对待老人和如何看待衰老这样的命题带给读者,希望我们大家***同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并不是晚年的悲歌,生活总会带给我们迷茫和慌乱,不管现实社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挫折和打击,都必须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鬓已星星也得老人,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尽可能的多一丝温情。因为死亡,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太过遥远的事情,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一步一步接近死亡。
活着就应该受到尊敬,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要是再让他多活几天就好了。”敏说。
窗外,白雪飘落,屋顶、树枝、行人的胸襟,都笼罩在一片残酷与无情之中。在这个打着寒噤的时刻阅读《恍惚的人》,会让你更深刻的体会到那种绝望与寒冷。
白色,是死亡的象征,雨后的花朵好似死神的信使,威严庄重,召唤着老人的灵魂。
茫茫人世雪不停。
《恍惚的人》读后感(五):想到我恍惚的外婆
年少的时候总觉得要记得的东西真多,各种学习的知识,慢慢长大,记性渐渐变弱,有时想不知道老了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看到老人的时候总是心怀敬意。特别是面对我的外婆,外婆今年92岁,自打10年前外公去世以后,外婆渐渐活的越来越糊涂,或许是身边少了个可以倾诉的人,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在外婆那儿变得没什么意义,反倒是以前人生中种种委屈、欢乐、激动的情绪因为在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清晰的记得,越是藏在记忆深处的,越是清晰,选择性的记住了那些曾经最重要的事,一遍又一遍的倾诉自己过去发生的种种,并且乐此不疲,就好像那样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以至于那些细节都可以一一讲出,这或许就是所有老年痴呆症状的老人的***性,他们只想记住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往事,甚至是自己曾经心之所向,然而事实并没有的那些……书中的老人严肃刻薄了一辈子,留给身边亲人的都是冷漠与无情,老了却得了老年痴呆,活成了小孩子的模样,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小美好,可以痴痴望着盛开的花朵,可以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愿,真实的表达对亲人的感情,对老伴的挂念,那些年轻时候因为生活被隐藏在身体深处的情绪毫无保留的爆发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他,以前种下的种子,慢慢的生根发芽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改变对于人生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圆满。很欣赏文中最后对于老人的态度,像对待神明一样,因为那也是未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