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散文 | 儿时的乐趣

散文 | 儿时的乐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我们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玩具没有现在这么多。在我的记忆中,许多玩具都是手工做的,比如:纸飞机、小弓箭、鸡毛毽、抓石子、翻皮筋、挑棍等等,最有趣的就是“斗鸡、”“打猴、”滚铁环、玩弹珠、打弹弓、踢沙包、荡秋千、跳打间房,让我们变着花样尽情玩耍,使自己的童年生活丰富而又快乐,成为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 斗鸡”是儿时冬天常玩的一种 游戏 ,就是两个人各自站着把一个腿用手腕抱起,一蹦一跳地去撞击对方,如自己盘起的那条腿被对方撞开或被击倒在地,即为输;反之为赢。那时候大冬天都穿着棉袄棉裤,不怕撞击,那就看谁的力气大劲头,谁就能碰得过对方。我最喜欢的是“群斗,”就是小伙伴一起上,一起碰。我有时一个要斗他们好几个,紧抱一腿,冲上前去,凭着一股蛮劲、狠劲,猛地一碰,把他们一个个都用腿撞打在地,很有意思。

“打猴”就是手拿鞭子赶坡牛,也叫陀螺,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圆柱体,断面平滑;下部形似漏斗,底有尖头,往往要钉上一颗铁钉,经久耐磨。玩耍时,我们先将鞭绳一圈又一圈缠在陀螺上部的圆柱上,左手握住,轻轻放在地上,右手拿着牛鞭,猛然拉开,陀螺就在地上旋转,我们就拿鞭子去抽,一鞭,一鞭、又一鞭陀螺随着鞭打,一圈,一圈,又一圈,飞速旋转,看谁的转得时间长,谁先倒地不转就算输。

滚铁环就比较简单好学。玩的时候,一手握住铁环立在地上,一手握住推杆跑步直推,铁环就自然滚动起来,绕着院子转圈。滚铁环场子要大,我们一般选在外面空旷的院落。有时是一大帮孩子,一人拿着一个铁环,在那里前后有序绕圈子。有时则是排成顺序,逐个进行比赛,一人滚铁环,其他人站在旁边数数,看谁滚的圈数多。我记得滚的最好的那个小孩,一次能滚五十圈,水平是够高的了。滚的最差的,每次只能滚上个两三圈,铁环就侧翻在地了。

小孩子玩弹珠也很有意思,弹珠材质不一,玩法较多。最高档的是玻璃球的,中间有彩色图案,中档的是轴承钢珠,最低档的是泥巴搓的,玩法基本雷同。常见玩法是两人互相对局,右手轻握玻璃球,用大拇指使劲前挑,弹出手中的玻璃球,击中前方另一人的玻璃球为胜。如果未能击中,则换由另一方击球,直至有一方击中取胜为止,而胜者则赢得这枚被击中的玻璃球。还有种玩法是,在地上摁1—5个小洞,然后从起点将玻璃球滚向指定洞内,以最先完成规定洞数者赢。

“”打弹弓”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手持一把弹弓,更属于手工制作的神器。我最喜欢用弹弓打知了,知了落在树杈上,只管一门心思鸣叫,就像钉在那儿一动不动,正好成为我练弹弓的固定靶。拉满弓用石子一下下打过去,直到打中为止。我也曾用弹弓躲在树下,瞄准树枝上的鸟儿,拉满弹弓,射出飞弹,多数打不准,不是高了,就是低了,或者偏左、偏右了,最后把鸟儿都吓跑了。

踢沙包也是我们儿时尤其是女孩们那个时候喜爱的 娱乐 项目。一种玩法是把沙包放在脚掌向上踢,落下时再用脚掌接住向上踢,如此反复,直至沙包落地为止。还有一种是两人对踢的,你一脚踢过去,她一脚踢回来,如此往返,踢得好的一次能踢二三十下,差的也能踢一二十下,掉在地上即算输。

小孩子荡秋千先要选择一颗长有横枝的大树,再要找来一根超长结实的麻绳,然后大人爬上树去,把绳子的两头绑在那个横枝上,最后再找一节横木,把落地的绳环套在横木上缠绕,固定两头,一架秋千就做好了。节假日孩子们都要争先恐后地打秋千,树上的秋千,绳子粗,绑得高,伸得长。坐上秋千,两手抓住绳子,双腿一曲一伸,凌空飞起,离地千尺,心惊肉跳,很刺激。

跳打间房也叫“跳方格”在小时候,孩童玩的也是比较多的。它是先要在地上画出房子,再用粉笔线隔成八九个方格,然后比单双,或者抓阄,确定谁先谁后。开始时,左脚弯起,不许着地,右脚跳着去踢,沙包从这间踢到那间,不许压线,间间踢过,最后再踢出来。踢沙包也叫跳房,因为玩耍的孩子在地上画的房子里跳来跳去,由此得名。

以上,都是我能记起的几个儿时经常玩乐的项目,当然还有一些比如:跳皮筋,骑人马,拍纸牌,捉迷藏,玩木火柴枪等,这些都为我们童年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时光飞逝,天地轮回。虽然,童年玩耍时的欢乐场景不复重现了,但我们童年的快乐却是那么的纯粹、由衷,彻底,是真正的无忧无虑。

那纯真的年代,那遥远的快乐时光,永远珍藏在记忆的深处,想起时,温暖、欣慰,也更让我怀念。

作者:张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