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文学的趣味属于散文吗

文学的趣味属于散文吗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重要的语文教育家。早年他从北大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省立一师、江苏省立八中、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省立十中、春晖中学等校担任语文教员。40年代初期,他在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时,主持创办了《国文月刊》,并与叶圣陶合作出版了《国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中,作文教学理论是一个重要方面。

朱自清认为当时中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这样几个弊病:一是急功近利。“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二是思路不清。“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的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这毛病在叙述文(包括描写文)和抒情文里比较不显著,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里就容易看出。”三是无话可说。“给些小题目,让他们在日常生活里找点自己的话。但他们大多数还是发照例的议论,自己似乎没有话说;做《灯》便说灯有菜油灯、煤油灯、电灯,做《路》便说路有泥路、石子路、柏油路,其它别无精义。”四是不切题意。“往往只将题目轻轻一点,便扬了开去,来一段不相干的故事或不相干的谈话。譬如《夜》罢,就说夜里想到一件故事,而这故事里毫无夜的影子。譬如《晓行》罢,就说早晨走到田野间,遇见一个农人,诉了些苦处,叹息而归,也全不提早晨的样子。”五是文句不通。“至于运用文字,也极少熟练的;几乎每篇都有些不顺的句子,加上满眼的别字。大部分文从字顺的(虽然没说出什么东西),至多怕只有十分之一。”

朱自清认为学生在作文上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尽到责任,不重视作文训练,教学方法也不适当。他认为教学生能自己观察、自己思想,本来很难。但有的教师“上讲堂东引一个文学家,西引一个文学家,这儿捡点儿,那儿凑点儿,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乐意听。可是东风过耳,听完了除了几句口头禅,还有什么留着?”再就是师生双方都不注重作文的训练。“有些国文教师,以及许多学生,对于写作练习都有偷懒的情形,往往有一个学期只作文一两次的。有时教师连这一两回作文都不改,只悄悄的没收,让他们散失了去。”他还批评说:“现在的青年学生的通病是大而化之,不拘小节。他们专讲兴趣而恨训练;看国文教师只是新思潮的贩子,所有的新思潮他都得来一手儿。国文教师为供给这种需要,也便到处张罗,专心对付;乐得些不看笔记,不改作文,只天天上讲堂去开开话匣子。大家彷佛都觉得做不通的文字不要紧,写别字不要紧,张冠李戴不要紧,指鹿为马不要紧;其实他们也并非真个甘心如此,只是怕麻烦,不上劲儿。事事等兴趣,兴趣不常在;只好马马糊糊一气。”

对于当时中学生作文水平下降的情形,朱自清颇为痛心。40年代,他曾以“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为论题,接连发表3篇文章,希望社会能够关注这一严重问题。同时,他以散文大师和语文教师的双重身份提出许多精辟意见,力图改进中学的作文教学。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创作”作为作文的目标,设定假想的读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写作是有所谓的,而不止是机械的练习。朱自清说:“固然,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可是只这个广泛的目标是不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训练学生写作而不给他们指示一个切近的目标,他们往往不知道是写给谁读的。当然,他们知道写了是要给教师读的;实际也只有教师读,或再加上一些同学和自己的父兄。但如果每回写作真都是为了这几个人,那么写作确是没有多大趣味。学生中大约不少真会这样想,于是乎不免敷衍校章、潦草塞责的弊病。”所以有必要把作文看作一种“创作”,把写作练习作为一种应用,并拿假想的读者作对象,写作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而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的同学或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人、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一般社会,以及其他没数到的。”他还强调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且举例说:“清末民初的家庭教子弟写作古文,假想的读者是一般的社会和考试官。中学生练习写作,假想的读者通常是全体同学和一般社会。如《星期日远足记》之类,便大概是假定给全体同学读的。可是一般的师生都忽略了假想的读者这个意念。学生写作,不意识到假想的读者,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只马马虎虎写下去。等到实际应用,自然便不合式。”

其次,教师对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以报纸上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作切近的目标”。朱自清建议学生重视学习报纸、杂志上的文字,包括新闻、评论以及广告等一切文字作品。“这有三种好处。第一,切用,而且有发展;第二,应用的文字差不多各体都有;第三,容易意识到各种文字的各种读者。”对于人们可能觉得“报纸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往往粗率浮夸,拿来作目标,恐怕中学生写作会有‘每况愈下’之势”,他认为:“这未免过虑”,因为“报纸杂志上也有谨慎亲切的文字”,学生可以“取法乎上,尽可以多读那些公认的好报纸好杂志。在这些报纸杂志里,他们由于阅读的经验,也会辨别那些文字是粗率浮夸的,那些不是的。”而且“报纸杂志上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很多,也可以多少矫正现阶段国文教学偏枯的毛病。”朱自清还补充道:“报纸杂志只是课外读物,我只说拿报纸杂志的文字作目标,并没有说用它们为教材;教材固然也可以从报纸和一般杂志上选一些,可是主要并不从它们选出。”

第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兴趣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笔锋常带情感。”欣赏文学,才能做好文章。如何欣赏文学呢?朱自清说:“到处滥用文学的调子并不算欣赏文学。这种兴趣是不正确的。这些学生既然不大能辨别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他们的欣赏能力也就靠不住。欣赏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囫囵吞枣的欣赏只是胡涂的爱好,没有什么益处。”他认为,欣赏文学的结果,能使自己的写作受些影响,带些文学的趣味,这样就可以达到梁启超所说的“笔锋常带情感”了。

第四,朱自清还指点了作文训练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例如,要重视作文的单项练习,即把作文训练中字词句篇各难点分解后,各个击破。“多作分析的练习。分析的练习,或拿句作单位,或拿节作单位,或拿全篇作单位。这样,可以集中心力在这个那个小节上。小节弄清楚了,整篇也便容易清楚了。”又如,从小范围入手进行作文练习。“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象关于学校的伙食问题,你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即是有条理的文章。”再如,要通过指导学生写出详细的提纲来理清写作的思路。“在作文时先写出详细的纲目。这不是从声调上下手,而是从意义上,从意念的排列上下手。这是诉诸逻辑。纲目最好请教师看看。意念安排得有秩序,作起文来应该容易通过些。”此外,朱自清还特别强调“写作和诵读是关联着的,诵读可以帮助思想和写作技术的进步”。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背影》写作的提问时,他说:“多诵读才知道怎样润饰字句。朗读和默读都得练习。”

朱自清上述观点尽管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来的,但他指出的当时中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在今天中学生作文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他批评当时有些教师“连这一两回作文都不改,只悄悄的没收,让他们散失了去”等不合理做法,在如今我们某些教师身上亦似曾相识。而且,他的不少见解也比较符合现代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写作训练中的某些规律性的原则。因此,朱自清先生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对于我们改进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仍有较为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