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把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语用美、人格美展现给学生。
课本中的古文有相当一部分是古诗词,都是具有高度美感的艺术精品。教师在讲授时要把短小篇幅内的万种文学艺术风情展现给学生,用古诗词的艺术美吸引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古文的兴趣。
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说,课堂上教师先要读出它的韵律美、意境美,我们可以找到文本的名家泛读,认真学习,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展现它的韵律美、意境美,也可以下载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构建文本意境,展现描述的画面,仿佛是一幅古朴的天涯游子图: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绕满枯藤的老树上,远处的流水小桥旁有户人家,炊烟袅袅,天涯倦客骑着瘦马在古老的驿道上徐行。秋风萧瑟,夕阳垂山,漂泊天涯的游子禁不住伤心断肠。静谧的画面、远古的游子、衰飒的晚秋,还有那是家又不是家的小桥流水,有一种凄凉的美。再看它的韵律,鸦、家、马、下、涯,平平上去平。前两句,平平上去平平,上平平上平平,音节整殇中有参差,音韵纯净而含蓄,这是一种精致的音乐美。再看它的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全部由意象名词连缀而成,整殇别致而优美,为避免句式的单调和取巧痕迹,后两句使用了自由的散句。感情直泄而下,一语道出断肠人在天涯,前整后散的句式,似乎游子的感情先前还有节制,后终抑制不住,直抒胸次,水到渠成,畅快淋漓。再看整首诗的意境,联系诗词的时代背景,在那样一个异族统治,民族分等级高下,文化压迫奴役的时代,信马随行的游子去做什么?心境为什么如此凄凉?又有多少这样的天涯倦客?这情景或许是作者自身的感伤,但更多的是悲悯的情怀,这又是一种人格的高尚美。读了这首词,等于欣赏了一幅古画,聆听了一曲古音、感受了一次望古人项背的心灵之旅。课堂上时常作这样的古诗词讲解,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是把古散文的智慧美、哲理美、语用美、人格美展示给学生。
课本中的古散文大都蕴含深刻的用世道理,尤其是先秦散文部分,更是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有很强的智慧美、哲理美。古代散文的句法、构词、篇章布局等都有精致巧妙的美感,字里行间透露的思想意识更能体现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在学习时把这些展示给学生,势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如《曹刿论战》一文,曹刿分析的作战取胜条件,战前的准备,战胜的原因等,都体现了古人军事方面的智慧;由前面的取信于民、得民心到后面的以少胜多,蕴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哲理;文中运用的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对偶、排比、对比、映衬等句式和修辞无不体现古文的语用美。在全文的构思上也匠心独具,题目为《曹刿论战》,文中祥写战前战后的论证分析,略写战斗的激烈场景,紧紧围绕一个“论”字。由前面的“可以一战”到后面的“齐师败绩”,由前面的“食肉者鄙”到后面的“公将鼓之”、“公问其故”等前后内容的照应,环环相扣、融会贯通、神完气足。具体到“我”字,更是充分体现古人作文的严谨,立场鲜明。“齐师伐我”表明这是一场保卫鲁国的正义战争,曹刿的助战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是站在为人民的正义上,而不是单纯地为“鄙”的“食肉者”卖命,而是为了国家不受外敌的入侵。在那样一个国家与君王不甚分明的时代里,能有这样的见识,更见出作者的先进思想和伟大人格风范。我们在讲授这些古文的时,如果充分发掘它蕴含的美质,展示给学生,学习古文如同拜谒先贤,受益的是智慧、哲理、文采、人格的熏陶,谁又会不乐于接受呢?
三、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古典元素,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
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也有很多古典的元素,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的魅力。如流行音乐中周杰伦的《东风破》、毛宁的《涛声依旧》,电影《神话》、《墨攻》、《赤壁》等作品,都是现代音乐、影视艺术和古典诗词、古典著作的巧妙融合,既有现代的明快又有古典的优雅。课外和学生谈论这些感兴趣的话题,把古典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再者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时常引用一些古典格言警句,讲课或写作中多运用一些古诗古文名言雅句,营造古文的使用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文、阅读古典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