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怎样设计活动的结尾(转)

怎样设计活动的结尾(转)

“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这个也没难倒你们,为自己拍拍手吧!”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想对教学活动结尾的设计提出如下建议。  一、 画龙点睛,凸显活动的核心信息

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传递很多信息给孩子们,因此,活动结尾时,教师应该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总结活动的核心信息,对凸显很热提升活动价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听雨》是一首幼儿散文诗,传递了雨天听雨的情趣,可以排遣烦躁的心情。很多老师会选择在雨天让孩子们欣赏这首诗歌,有的教师还将其演变成绘画、仿编诗歌等活动,但不管何种形式,作品所蕴含诗情画意是确定的。因此,我在结尾是这样设计和实施的。老师问:“有晴天就会有雨天。”孩子们:“啊?”老师追问:“是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晴天就会有雨天吗?”孩子们想明白了,纷纷点头,老师继续说:“所以,老师希望大家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要拥有好心情!”  二、 借势推助,注重情感迁移

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让幼儿听故事而讲故事,为了让孩子会画画而教画画的话,那么,教师组织的整个集体教学活动就会游走在与孩子真实生活无关的空洞感中。一个好作品,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结尾时可借势助推,使孩子们对自己生活加深理解。

《我爸爸》是一个好绘本,通过各种手法的解读之后,我们所设计的收尾应该定位在“读别人的故事,更关心自己的爸爸”,所以,集体教学结尾时,大屏幕上一边出示着孩子们爸爸的照片,老师一边鼓励沉浸在故事感动中的孩子们,“请象他一样,去看看自己的爸爸,了解自己的爸爸,象他一样,写下自己爸爸的故事,让大家都知道你的爸爸有多么的了不起。”  三、 言而未尽,激活学习热情

曾有人说:“中国人的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有问题,而国外的教育是将没有问题的孩子教得充满问题。”因此,我认为可以借用旧体章回小说和现代电视连续剧中,常用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写作技巧,当活动结束时,不追求教学的圆满和问题的解决,就是用言而未尽的方法来激活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曾看过佳瑛老师的一节关于素菜的活动,结尾时,她让孩子们尝试将两个不同的素菜合住进不同形状高矮的房间,并要说出理由。如:茄子和黄瓜一起住进高房子,因为它俩都是长长的。当孩子用找相同的方法都解决问题时,佳瑛老师说:“我想让黄瓜和土豆一起住,猜猜我的理由是什么?”全场的老师和孩子都有些楞,包括我。确实,一高一矮就不是找相同了。活动就在唧唧喳喳的讨论声中结束。等佳瑛一下场,我就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她笑着说:“它们都是可以去皮后食用的“。多妙的答案,相信孩子们知道这个答案也一定会很开心。  四、 机智应答,考验教育智慧

特级教师应彩云在上《中国人的建筑》,当她收尾时说:“住在里面的一定是中国人。” 看课群中有个声音说:“不一定吧”,应老师很自信地说:“如果住在里面的不是中国人,也一定是一个热爱中国的人”。

特级教师蒋静在教学中,发现这群孩子们缺乏自信,收尾处,她临时拿出一份小礼物,说:“请大声地说‘我是最最最最最最最聪明的’,谁的‘最’最长,谁就能得到这份礼物”。突然间,此起彼伏的“最”字爆发了,在笑声中,蒋老师说:“哦,原来大家都很聪明,那么到底谁最聪明,带着这个问题、这份礼物回教室吧,我们慢慢来研究。”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但有章法”, 作为集体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的结尾有其目的性、完整性、简要性和多样性,教师可因教学内容、形式的不同而不同,除以上几个方法,也可以尝试总结重点、展示成果、首尾呼应、诗歌小结、趣味游戏等其它方式。总之,请在集体教学活动的整体推进中,关注和重视教学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