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文评‖《风景谈》

文评‖《风景谈》

文评 《风景谈》

文章通过描写六幅内容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风景画,由作者的回忆展开,从六幅图画中读者能够看到作者白描式的手法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的沙漠驼阵、农歌夜唱、学员晚归、荒山雨景、桃林茶社和北国风光。而作者也由这六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表达了他对所描写地区人民充实而和谐的生活的向往,颂扬了水深火热生活里的民族精神。

其中风景对主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由自然风景到人文风景再到民族风景的递进,由此可见风景对主题的层层深化作用是值得读者进一步去探析的。

一、单调贫瘠的自然风景

散文中最多的就是对于风景的描写。此处的风景尽管各式不一,但其都具有的特色是都是自然的风景,并且每一幅自然风景都有着***同的单调贫瘠感。

作者笔下的沙漠是荒芜苍白的,沙漠里行走的驼阵也是有着整齐有序的队列,这是庄严妩媚的。实际上这种过于严谨的沙漠驼阵,在读者的视线里总都是单调苍白的色调。就好比下面的农歌夜唱和学院晚归,发出的也是一种相同音调的雄壮歌曲,让人听来难免有些肃静,而非愉悦。包括后面的荒山雨景,就一般的赏景人而言,几乎没有人愿意去沙漠里促膝长谈了,更别说在雨天荒山间躲到山洞里还能够坐着看书了。

这全然是读者印象中的单调乏味之景。然而这一切在视觉层面上的单调贫瘠都是自然里面最为吸引人的风景,究其原因便是这图景已经被作者附上了人文气息,而并非单一的风景而已。

二、天人合一的人文风景

在文本之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某一种风景,使其富有特色,拥有个性,就不得不借助人文作为依傍,从而使得风景有所依托而挺立。在本文中,作者为更好地给读者展现风景图画,为传达作者本身的人情,将天然存在的自然之景和历史积淀的文化融合到一块,让读者深深地感触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风景。

当作者描写到沙漠里的驼阵时,把领队和其掌着的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汇入这一副景色之中,把一点红点进到这沙漠驼阵中的苍白色中央,使得苍白的沙漠一下子拥有了人的气息,从而使景色富有人的生动活泼。接着后来的学员晚归的农歌夜唱和荒山雨景亦是如此。譬如说原本荒凉而单调的荒山,令人听来就会感受到一股泠然,然而作者却把一对促膝看书的人儿放进这样的自然景色之中,使得这单调的景色突然间有了人文活动,也就从此多了几分生气可言。以及公园里的桃林茶社和北国风光,都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活动而变得更具神情。

从而读者便很容易地在作者汇入的人情里读到有关于风景里的独特之处,这种天人合一的风景才更显得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如此,读者才能够进一步读到汇聚在风景和人文内的精神文明。

三、内在崇高的民族风景

细读文本之后,读者会发现散文在描写自然风景时不断地加以人文描述,这不仅仅是让读者去看更加富有生气的景色,还在于令读者感怀其深层意蕴,这便是作者的情感展露和散文的主题所在,即生活在散文所描写地区中的人民的一种积极向上,充实满足的民族精神。

诚然,作者在描写每一幅图画时,都只是线条式的勾勒,以一种白描式的景物描写方式去行笔,然而这样的朴实笔法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内在崇高的民族精神。最为突出的便是荒山雨景里的一对儿,其和作者想象中公园里的一对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较于公园里不关心民族,只是赏玩的一对儿,荒山中的一对儿则显得更有民族情怀,更加地富有生命力。其次还有北国风光里的吹小号士兵在凌冽的寒风中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和坚决。如作者所描绘的“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士兵的佁然不动在飘荡的红色绸子旁显得格外的庄严,这种勇敢而坚毅的精神,毫无疑问是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为依傍的。

以崇高的精神构筑起的民族风景无形中就是会给读者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而作者在注入民族情感和精神于散文时,也无形中在字里行间灌注了的情感表达,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风景的喜爱和向往。但与其说是作者对这种风景的喜爱和向往,不如说是作者对于这多幅风景中表现出来的人情和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从上述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是在人文的基础之上被其笔下的风景展现出来的,可见其艺术创作的“自我”体现,也足以见得作者的创作手法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