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惊蛰节气,天气一下子变得暖和起来,尤其是午后,暖融融的阳光普照大地,屋里的暖气已显多余,冬装穿在身上,燥热阵阵,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去亲近大自然。于是,我信步走出了小村。
迎面扑来的是阵阵春风,任谁都不会恼,这是杨柳风,吹面而不寒。春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在这风柔日薄的早春时节,春装乍着,一切都沉醉在春风的怀抱中。一缕风轻轻吹进我的衣衫,燥热的心顷刻感到了凉爽,有种身轻如燕的感觉。又一阵春风拂过我的发梢,如妈妈的手抚摸着我。我闭上眼睛,眼前就是妈妈慈祥的笑容和高大的身材。那年,我考上了乡里的初三尖子班,去了离家五公里的乡所在地上学。每天清晨,妈妈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做饭,饭快熟的时候才喊我起来。我吃完饭,妈妈总会帮我推着自行车,送我到路口。看着我骑上自行车走出很远,她才返回家吃饭。
两个多月后,天气越来越冷,我住校了,可每个周六下午回家时,妈妈总是站在路口等我。有一次,西北风很大,回家是逆风,即使我把上身前倾到几乎和车把贴住,两腿用力,不停地瞪车,可还是难免下车步行的厄运。跌跌绊绊走到村口时天已经黑下来,隐约看到路口站着一个人,等我走近,看清是妈妈时,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一年以后,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到一百多公里的异地求学,一走就是一个学期。听邻居的大婶说,我走后的很长时间,妈妈每个周六下午都会在路口站会。“你在等谁?”人们总是好奇地问。“我……我没等谁,就是站会……”妈妈支吾着,她知道自己是等不到在几百里以外的女儿回家的,她只能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远方的女儿的思念。
如今,妈妈已经是七旬老人,她高大的身材已经不再挺拔,做事也没有以前那么干净利落了。可周末只要听说我们姐妹要回去,她总会放下手中做不完的针织活,到路口等我们。从家门到路口的那段路,妈妈陪我走过了无数次,而今,我要陪妈妈一次又一次地丈量。只要有妈妈在身边的路,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永远都沐浴在春风般的温暖中。
对面两个女孩走来。“老师!”“老师好!”她们争着和我打招呼。这是两个已经大学一年级的女孩,她们依然像当初在小学一样,围着我,叽叽喳喳,开始说她们大学的经历,评价大学的那些讲师和教授。我头脑中又浮现出她们俩小学毕业那年的.样子。一个梳着马尾辫,一个运动短发。那年她们十二岁。“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她们是杜牧笔下“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古人讲虚岁)的女孩吗?不是,一定不是!当年她们并没有江南女孩的“婷婷袅袅”,也没有那么多才多艺,她们朴实得就像春天吹过田野的风,只要能看到她们,工作的疲累、家庭的琐碎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我何其有幸,选择了一个日日与春风为伴的职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数不清自己看着多少流着鼻涕的毛孩子成长为婷婷袅袅的少女和伟岸少年,但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这些如春风般的少男少女。
散步回来,是下午五点二十——五·二零,这是郦波老师更博的时间,我准时打开手机,博客里是一首沉寂了三百年、一夜走红的小诗。点击链接,郦老师春风般的声音弥漫到了空气中:“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表面是在写苔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太阳照不到、春风吹不到,可它没有自卑,而是努力地开出米粒大小的花(这当然是作者的想象,其实苔藓是低等植物,是不开花的),展示自己对春天的热爱。
“诗言志”,其实袁枚是借苔花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亲病逝,袁枚回家养母,用三百金买下了“随园”(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他在院中造屋、开池、养鱼,种花,建桥,修台……他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在了“随园”。为了让更多的游人欣赏园内风光,“随园”不设围墙,任游人自由往来,“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袁枚再也不愿离开这个令无数人流连忘返的“随园”了。生为“随园主人”,他留下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死葬“随园”一角,他将永远见证“随园”的每一个春天。
其实,我最早知道袁枚的名字是在初中的一篇课文中,袁枚从姓黄的书生借书,回忆自己当年家贫买不起书,而靠借书、抄书刻苦学习,最终高中进士;如今自己已是满屋藏书,却很少再去读书,进而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勉励青年多读书,立志成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次知道“随园”却是在郦老师博客中,那张照片很美,一角红楼掩映在一枝腊梅花中,红得鲜艳,黄得耀眼。郦老师有幸,工作在“随园”;“随园”有幸,培养了一代文化名人。作为一个忠实的“荔枝”,我从百家讲坛一路追随郦老师,到网上的《郦波公开课》,再到如今喜马拉雅FM的《千古最美情诗》、《品读唯美诗词名篇》,而我最喜欢的却是郦老师在喜马拉雅里的两外两个专题:语文一年级和七年级启蒙课。一个大学教授,为什么要研究小学和初中的课程?用郦老师的自己的话,是母语教育太重要了;在我的理解,那就是老师对文字的挚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通过光缆信号,沐浴在老师如春风一样磁性的声音中,我就会觉得能从郦老师那里接过一颗启蒙的种子,把它传播下去,让它在小学教育这块土壤里发芽、生根、长叶、开花,做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一个文字的传播者,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幸福的,也是责任重大的。
光阴百载半消磨,鬓角银丝日渐多。
我似苔花如米小,春风过处也婆娑。
无论牡丹还是苔花,都会在春风中绽放,我期待一个繁华似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