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京味作家刘一达的《胡同的味道》这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叫“弘善”的胡同。弘善胡同,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勾起了我尘封的记忆。
弘善寺胡同是我母校弘善寺小学的所在地。胡同是以弘善寺命名,而我所在的小学原来就开设在庙里。后来学校迁出大庙,在跨院另盖了几间教室,但校名依然叫弘善寺小学。但至我入学时,那些教室早已是破败不堪。记得长我一年的校友、著名诗人——北岛,曾对弘善寺小学有过如下的描述:弘善寺是个明代寺庙,在北京林立的庙宇中,它又小又无神灵护佑,香火难以为继,后改成小学。既然跑了和尚也跑了庙,1965年弘善寺胡同索性更名为弘善胡同,小学更名为弘善小学。
对于学校的知名度,他更是有如下叙述:我从“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进入北京,如鹰向下盘旋,沿天安门、故宫、什刹海、德内大街,终于找到三不老胡同,再平移到弘善胡同。我借鼠标变焦——向下猛冲,而弘善胡同3号消失在几棵大树下。旁边是栋丑陋的现代化建筑——天宏善宾馆。我上网去查,居然没找到弘善小学的资料。
以这样一个“跑了和尚也跑了庙”而命名的胡同,以及在这条胡同中开设的“小学”,其知名度之低,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事了。然而最平凡的学校也有自己最为辉煌的事。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此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乒乓球热。就在此时,我的母校获得了北京市乒乓球小学女子团体冠军,为弘善寺小学增辉不少。可惜这“辉煌”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次年就因担任第一主力的我们班那位女生江陵的毕业,第一轮比赛就遭淘汰。
xxxx年我们毕业的那年,我们班是被认为最有希望为学校争光的'一个毕业班,班主任由全校资历最深的董静波老师担任。她也曾担任过北岛的班主任,后来在北岛的文章中反复提及,自然也有了些名气,当然那都是后话。遗憾的是她认为最能考入北京四中的我们那几位男生,仅仅升入十三中、三中(当时叫男十三中、男三中)等等。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理想,教师、学校都很难抬起头。因此弘善寺小学依然恢复了那往日的平静,依然无声无息。
多年以后,我们的同学、时任西城副区长的许伟,曾借用了弘善寺小学我们班原来的教室聚会。参加聚会的有20人左右,可见母校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可惜因我单位迁入西直门内新楼,未能联系上。后来几位热心的同学到我机关新址参观聚会,并拍照留念。
名不见经传的弘善胡同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弘善寺小学成为我迈入了人生的起点,如今当年的同学都进入了暮年,不少人已经是儿孙绕膝,或许有人正在为自己的小孙子讲述这儿时的胡同和胡同里小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