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五年前的事了。
女儿读复旦的MBA,有一天晚上听课回来,顺手递给我一个纸包,说:“送给你。”我一看就知道是书,我想一定又是文学名著,欣喜地打开,有《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颗树》《温莎墓园日记》《素履之往》等,一***7本,作者的名字全都是木心。
看到“木心”两个字,我略微有些诧异——那时我只知道“冰心”“叶辛”,还没听说过木心,木心何许人也?我打开《温莎墓园日记》,这是一本散文小说集,翻到第一篇《美国喜剧》读了起来。第一个喜剧讲作者站在窗前,看到一个爱打扮的少妇四次出现在公交站旁边的情景,作者错以为她是在等情人,前三次作者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看到最后,直到第四次作者终于看到了真相:她的“情人”原来是公交车,她要坐的那趟公交车隔很长时间才有一班。
生动的人物外貌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给人以清晰的画面感,读来亲切感人,轻松有趣。我被这好读的文字深深吸引,于是就上百度搜索“木心”二字,才知道木心先生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画家,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木心一生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回到乌镇,是一个喜欢到处“走走”、喜欢漂泊的人,于是,我就格外对他产生了好感(因为我也喜欢“走走”)。
后来渐渐知道,“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名句原来出自木心的诗作《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首诗是木心先生在漫漫旅途中、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的有感而发,看似随意的叙事,实则纯净古朴气息的生活断章跃然于纸上。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通篇都是在写从前而只字未提现在,却让读者无不联想到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现状,比如飞速的的高铁,智能手机,甚至钢笔写字都要被电脑淘汰了等等。有人形容读这首诗的感觉,就像是面前放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是心中的旧时光,是忘不掉的童年乐,可是你又不可能走进镜子里,不能回到从前,从而产生无尽的少年忧,中年愁。这是一首写到了读者心坎上的诗。
就像他一辈子未婚一样,木心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在木心的作品里,读不到任何的运用“拟人”的句子,“比喻”也是迫不得已偶尔用之,“物比人”的比喻,我至今都没在他的作品中见过一例,这在现当代的文学家里面是罕见的。木心在他后期的散文《乌镇》中说:“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拟人化,移情作用,物我对话,都无非是矫揉造作伤感滥调。”所以,读木心的作品,因为没了比喻和拟人,你会感到特别朴素和实在。
木心的这种完全排斥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做法未必完全正确,但也提醒人们至少不能滥用。受了木心的影响,有一段时间我特别鄙视自己——我写文章喜欢用比喻和拟人。不过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原谅了自己,因为我一个写作上的无名之辈,不用比喻拟人我写不了文章,再说通篇连个比喻句都没有我也怕人家笑话我不会写。记得有一次我读木心的散文《童年随之而去》,读到其中的一段:“一阵摇晃,渐闻橹声唉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我竟然为发现“碧波像大匹软缎”这个比喻句而欣喜若狂。随后我也渐渐把少用拟人比喻的事忘到了脑后。
读木心的作品,除了喜欢他文笔的质朴无华之外,还喜欢他作品里的通古博今的引用和奇思妙想。
木心出身于名门望族,家境殷实又是书香门第,自幼在父母的熏陶和教导下博览群书。木心和矛盾是远亲又是近邻,少年时两人常常交换着看书。1937年末,木心的家乡乌镇沦陷,木心不去上日本管控的学校,家里聘请了两位教师,木心自己在家里专心读书。正因为木心读书多,又如饥似渴刻苦好学,所以他的作品里常常是引经据典,即使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细节,他都能运用自己独到的文字功力,上升到美学、艺术、文化、人性乃至宇宙的高度。
木心《素履之往》一书中有一篇写樱花的短文《真实的幻觉》,通篇没有一个拟人,也没有比喻,读来却非常享受:
“我一向知道樱花是不香的,亦未闻有谁道及樱花之芬芳。在华盛顿的人工湖畔,沿岸樱花连绵,远远望去,云兴霞蔚,走近时一阵清甜的幽馨,不能不怀疑自己的嗅觉了。”
…………
“十多年来没有逢到过如此规模的嗅觉佳境——嗅觉比视觉更轻捷透彻,直抵心灵。仍然有些疑惑,小湖畔樱花之香是一己的幻觉,那么我的感官已经病得可喜可贺。相信我记住了樱花的香型,能与梅花、梨花等其它花区别得清楚。”
木心明明知道樱花是不香的,却故意说闻到了樱花的香味,表面上归结于自己的嗅觉出了问题,其实是另辟蹊径,从幻觉这一人文的、心理的层面上歌颂了樱花独特的美的气质。通篇让人过目难忘,余味无穷。
关于木心这篇《真实的幻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大概是前年某个时候,我看到新浪微博有人抄袭木心这篇文章,文末竟然有近百条留言,夸这位抄袭者“写”得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木心在国内读者眼中有些陌生。其实早些年他的作品就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成为与福克纳、海明威等人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的中国作家。
今天重读木心的书,正巧被下班回来的女儿看见,她觉得当初买下的书物有所值,要我猜她当时花了多少钱……她告诉我是10元钱——10元是如今沪上一斤菠菜的价钱。在沪上名牌大学校园里,10元钱买了7本木心的著作,一本1.5元都不到,若木心先生在天有灵,他该作何感想。也许是他看在我如此好学的份上,故意恩赐于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