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散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显示审美的阶段性

散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显示审美的阶段性

摘要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散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鉴赏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关键词散文教学;创设情景;鉴赏语言;配乐朗诵

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归属。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呢?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分析其景物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外,还应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词语、配乐朗读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

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一段好的新课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是课堂教学的“定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要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蕴藏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鸣。这种情感的***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2 鉴赏语言,拓展审美联想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其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就需要逐词品析、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该段重点是河塘的月色,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光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则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进入梦境一般。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了听觉上的美的感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3 配乐朗诵,提升审美情操

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赏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直叩学生的心灵,引起***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可预先剪辑三段经典民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作为该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闭目用心聆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来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当学生聆听完教师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后,为了保持和强化这一审美体验,立即让学生参与进来,伴随优美的旋律,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朗诵表演。这一活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散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电视音乐片等)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无疑会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加大审美信息容量,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些信息,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这是一篇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