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火热的年代,那就是青春;青春中最响亮的名字,那便是军人;军人最美的形象,那就是坚强。
——题记
每当我想起45年前在部队经常唱的那首“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我走进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鲜红领章两边挂,五星帽徽闪金光……”的歌,就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涌动,那一幕幕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历程便呈现在眼前,从而也对改变我人生命运的7年军营生活,催生出一种无限地深情和眷恋。
回首往昔,“人生坎坷,命运多舛”,是我前几十年的生活写照。4岁时丧父,家里特别贫困;8岁入学,亦想升高中考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可偏遇“文革”动乱升学凭推荐,尽管我品学兼优还是没被推荐上,上大学的梦想就此化为泡影。刚满16周岁的我,便初次尝试了两年的生产队劳动锻炼和一年外出打工的艰辛。
上世纪的1976年初,我怀着满腔报国激情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应征入伍到了部队,实现并开始了我的“追梦”之旅。
前3年,是在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区烟台长岛县服役。自跨入军营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誓言:一定要好好干,争取入党提干(那时只盼望退伍后能找份工作)。因此无论从队列,内务卫生、还是军事训练,我都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认真去做和刻苦练习,大小工作都积极主动。那时部队学习气氛浓厚,经耳濡目染,业余时间我特别喜欢读书看报。积极参加为连队编写黑板报,政治学习发言稿、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使自己的文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曾被评为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通读了《毛泽东选集1—5卷》)积极分子和学雷锋标兵,作为入党提干培养对象(1978年底被派往乳山接新兵,临时任文书兼排长)。由于中越边境事态的急剧恶化,提干被“冻结”。1979年1月底我作为支援边防前线的骨干力量,被调往云南昆明军区后勤部22分部(后归属24分部) 汽车 修理连。
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我被提升为连队文书。为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连部的近10种报刊我每天都要阅读并记笔记,并开始练习写作投稿,没多久便有数篇稿件被刊出。随着部队干部制度的改革,整编等规定的推行,我又连续痛失了提干、转志愿兵的两次机遇。为弥补时代和机遇给自己造成的缺憾,我更加鼓起奋斗的勇气,决心做一名文字工作者。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别人都在打扑克、下棋、聊天、或外出会老乡,我就到当地县图书馆看书查资料。阅读了政治、哲学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等书籍300余册,还自学了一套《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讲义》(分《语法修辞讲义》、《逻辑讲义》、《写作讲义》),经常熬到深夜或凌晨两点,实在坚持不住就用毛巾蘸冷水擦脸数次,中午也很少休息,仅两年的时间,便写下近60万字的读书笔记,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余篇。为此,我被连队推荐参加了分部举办的高中文化教员及新闻写作培训班,被聘任为连队文化教员。1982年9月有幸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但这年底赶上部队大裁军,我于1983年初,带着部队首长的殷切嘱托、与战友结下的深厚情谊,恋恋不舍地退伍离开了部队。
又是一个7年后,也就是1994年冬天,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磨难和遭遇,撰写了一篇题为《楝子树》的抒情散文,在河南省广播电台“青青芳草地”栏目播出,后又相继在山东省、菏泽市、中央广播电台播出,被《菏泽日报》《曹州晚报》《民兵生活报》《作家与读者》等10余家新闻媒体、杂志刊用(2000年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1995年下半年,我被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专职新闻干事,相继在定陶县姑庵乡政府、黄店镇党政办公室,负责新闻宣传和党委信息材料的撰写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定陶县委评为“新闻宣传拔尖人才”,并办理了农转非聘干,正式成为一名“吃皇粮”的镇政府机关公职人员。实现了我近半生“跳入龙门”的夙愿。
“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不幸和磨难,赋予了我驾驶生活的能力,坚定了我强烈地人生信念,这都归功于7年的军营生活。军旅生活,将我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逐步锻造成一名性格刚毅、正直坚强的合格军人;是她给我树起了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我感谢军队的培养,也无比的怀念军营,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去当兵!
2021年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