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录”、“登”的意思
一、录lù 释义
①<;动>;记录;记载。《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内而略外。”
②<;动>;抄写;抄录。《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③<;动>;记;惦记。《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不久望君来。”
④<;动>;总领。《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以丞相~尚书事。”
⑤<;名>;记载的言行和事物的册籍。《<;指南录>;后序》:“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
⑥<;动>;采纳。《曲突徙薪》:“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言曲突者。”
二、登dēng 释义
①<;动>;升;由低处到高处。《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高之博见也。”《曹刿论战》:“~轼而望之。”
②<;动>;进入;踏上。《孔雀东南飞》:“从人四五百。郁郁~郡门。”《石壕史》:“天明~前途,独与老翁别。”
③<;形>;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禽兽逼人。”
④<;动>;登记;记载。《周礼?遂人》:“以岁时~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
⑤<;副>;立即;立刻。常“登即”、“登时”连用。《孔雀东南飞》:“~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⑥<;动>;穿。《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登第应试得中。科举考试分等第,故云。
登假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登衍丰收。
2. 文言文中“录”、“登”的意思汉字录拼音lù注音ㄌㄨˋ部首笔画部首:彐部外笔画:5总笔画:8编码信息五笔86&98:VIU 仓颉:NMME郑码:XBKV笔顺编号:51124134 四角号码:17909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F55字形结构汉字首尾分解: 彐水汉字部件分解: 彐水笔顺编号: 51124134笔顺读写: 折横横竖捺横撇捺[1]编辑本段基本字义①记载,抄写:记~.载~.抄~.~供.②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目~.回忆~.③ 采取,任用:~取.收~.~用.甄~(经审查鉴别而任用).编辑本段详细字义名词①(形声.从金,录声.本义:绿色金属)②同本义 [green metal]录,金色也.——《说文》③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record]录,记之具也.——《广雅·释诂三》皆辨其物而奠其录.——《周礼·职币》④又如:言行录;名人录⑤次第,次序 [order]今大国越录.——《国语·吴语》动词①总领 [lead;head]融为太尉,并录尚书事.——《后汉书·章帝纪》②又如:录公(对总领台阁尚书事者的敬称)③ 抄写(含有有选择地照样誊写的意味) [copy]手自笔录.——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④又余之手录.⑤又如:抄录(抄写);录黄(宋代中书省枢密院承旨抄录颁送门下省的文件).⑥记载 [record]《春秋》录内而略外.——《公羊传·隐公十年》录功而与官,则莫敢索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疏倧以侄子篡叔,宜加天讨.诚能自托于毛帅,并力罢奴,录其功,贷其前辜,论与廷议合.”⑦又如:采录(采集并记录);笔录(用笔记录);录囚(审讯登录囚犯的罪状).⑧ 采取 [take;adopt]君既若见录.——《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⑨又如:录用(录取任用);录遗(选录遗才)是行也,必无生理,愿录其孥.——《旧五代史·梁书》⑩记;惦记 [keep thinking about; remember with concern]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⑾逮捕 [arrest; seize]吏录一犯夜人来.——《世说新语·政事》⑿收集;收藏 [collect; store up]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世说新语·政事》登拼音:dēng注音:ㄉㄥ部首:癶部外笔画:7,总笔画:12结构:半包围五笔86&98:WGKU仓颉:NOMRT郑码:XSJU 笔顺编号:543341251431四角号码:12108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67B编辑本段基本字义登dēngㄉㄥˉ上,升:~山.~车.~门.~天.~台.~场(chǎng ).~高.~攀.~临.~科.~程.~堂入室.踩,践踏,脚向下用力:~踏.踢~.记载:~记.~报.~载.谷物成熟:~岁(丰年).五谷丰~.立刻:~时.“~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进:~崇(进用推崇).方言,穿:~上靴子.方言集汇粤语:dang1客家话:[海陆丰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沙头角腔] dien1 [梅县腔] den1 dang1 [台湾四县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ang1 den1 [陆丰腔] den1 [宝安腔] den1 [东莞腔] den1汉英互译登rise,mount,board,climb ascend mount publish record step on编辑本段部首笔画部首: 癶部外笔画: 7总笔画: 12五笔86: wgku五笔98: wgku仓颉: nomrt笔顺编号: 543341251431四角号码: 12108郑码: xsju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767B[1]编辑本段详细释义登 dēng[动](1) (象形.本义:上车) 请添加图片说明(2) 同本义 [get on a car]登,上车也.——《说文》登,升也.——《尔雅》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袁可立)与辟嬉戏,即为登坛部署兵马状.——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3) 升,上,从下而上 [ascend;mount;scale]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登斯楼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示例(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5) 进献 [offer]农乃登黍.——《吕氏春秋》(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7) 增加 [add]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9) 成熟;丰收 [rippen]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11) 登记;记载 [enter;record;register]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13) 登天,指死 [die].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14) 成,引申为定 [bee;success]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年谷不登.——《礼记·曲礼》蚕事既登.——《礼记·月令》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二年》(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16) 进用;选拔 [promote]。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5. 文言文的翻译原 文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土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译 文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
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
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
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
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
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
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
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
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
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
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
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
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
6. 文言文的翻译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文言文>
[ 标签:文言文 ] 急 ㄣ钛緼媃↘MM 回答:2 人气:4 解决时间:2008-07-23 09:52
满意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⑨益:得益。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