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我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走近XX的《XXX》。 XX是某位作家或诗人,XXX是他的代表作。

我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走近XX的《XXX》。 XX是某位作家或诗人,XXX是他的代表作。

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

进了初中,发现每本语文书上都有鲁迅的文章,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选自一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是什么味?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章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确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合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作者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人民苦,苦了鲁迅,也苦了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是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胃,甚是寻呸。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触目惊心,庆幸我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我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都说爱读书,他们就根本不想读书,不思进取。再看看那时候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即使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意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安闲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就象我。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天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乡下,四周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在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些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小时候,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成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新家搬到了城里,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童年的自由,但我仍然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

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以前看过的回忆录,大都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志,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