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昭君文化的发展阶段

昭君文化的发展阶段

昭君出塞的故事,已成为历史佳话。在中国、乃至世界广为流传,众人知晓,至今已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则故事如何能成为历史佳话,得以流传知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董必武)"),一个人物如何能"有千秋在"呢?它靠的是文化(本文主要指文学艺术)的发展。昭君出塞的故事依靠昭君文化(本文主要指有关昭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而流传,昭君文化则依托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而发展。它们拥有一个***同的名称,叫昭君;它们产生于一个***同的时代,叫汉朝:它们大多源于一个***同的历史记载,叫《汉书》。据《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汉元帝竟宁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以增强汉、匈民族团结。基于这个简略的历史记载,于是产生了昭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朝代若干文人墨客的不断努力,使昭君文化得到了不断发展。从古到今,从昭君故里到呼和浩特,除了西汉那个朝代外,可以说见过昭君的人不多,但说昭君、写昭君、唱昭君、演昭君、画昭君、咏昭君、研究昭君的人不少。他们依据史书记载的历史,依据千百年的耳闻口传,发挥充分的想象,民间艺人讲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作家写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画家描绘了许多壮观的画卷,音乐家谱写了许多感人的乐章,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不同情节的戏曲,诗人咏颂了许多千古绝唱的诗篇。通过这无数文人墨客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形式,不断丰富昭君文化,发展昭君文化,从而形成了当今昭君文化完整的发展体系。

一、昭君文化的区域发展体系昭君文化的区域由南向北发展,由一个发展到两个,由两个发展到三个,主要有三大区域,即昭君故里,古长安和匈奴。昭君故里是昭君文化的发源区域,又是发展区域。说它是发源区域,主要是昭君入宫前有着丰富的文化生活,她幼读诗文,"曾鼓琵琶"(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还有少刺锦绣,香溪浣纱、巧助西花等很多美丽传说。说它是发展区域,主要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复建了昭君纪念馆、昭君宅、昭君台、梳妆台、楠木井、娘娘泉、观景长廊、紫竹苑等一大批名胜景点,并连续举办了六届昭君艺术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和文人墨客,来咏诗作画、撰文书法,不断弘扬昭君文化,成了昭君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昭君故里包括整个香溪河流域,因为香溪无不与昭君连在一起,昭君文化中含有香溪文化,香溪文化中也含有昭君文化。昭君故里通过香溪河流域可以扩大到三峡地区,因为"昭君之县,村连巫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香溪的出口也为西陵峡口;还有古诗中称昭君为峡女。也可以说巴楚、荆楚地区,如古江陵。昭君文化也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整个楚地也可以说是昭君文化流传的一个重要区域。古长安是昭君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区域,因为"昭君入宫数岁"(《后汉书·南匈奴传》),"积五、六年"(东汉蔡邕《琴操》),毕竟有一段宫中生活,也会有很多宫庭文化和服饰文化,以及爱情思想、爱国思想。是西汉首都长安这个重要区域和西汉宫中生活这个重要历史阶段产生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发展了昭君文化。匈奴(今内蒙)是昭君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区域,因为昭君婚后生活一直到死都在匈奴。她穿胡服,吃胡食,学胡语,习胡乐,坐胡骑,从胡俗,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无论是边塞草原,还是青山黑河,留下了大量民间传说故事和名胜古迹,在昭君墓前立有"汉明妃墓"石碑一方和历朝诗文碑数统,至今青冢犹存,流芳百代。可见,匈奴是昭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从昭君文化发展的三个重点区域来看,我认为,昭君故里和内蒙古是昭君文化区域发展的两端,古长安是一个支撑点,连接着汉族和蒙古族两个民族的经济文化,三点一线,形成了一个很独特很完整的区域发展体系。

二、昭君文化的内容发展体系一是昭君文化的主题内容,是昭君出塞的史实。昭君是怎么出塞的呢?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汉元帝奖赏单于,将昭君赐予单于,从而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如《汉书·元帝纪》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后来由此派衍出来一些昭君被迫遣嫁,反抗不屈的文学作品,如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王昭君》,就出现了王昭君渺视君王,控诉君王的内容。第二种说法,是单于自愿为汉婿,元帝答应请求,将昭君赐单于,于是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汉书·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后来由此派衍出大量昭君被迫出塞和番,悲哀欲绝的文学作品,内容主题由本来的汉匈双方和睦结亲变成匈奴恃强夺取,把昭君出塞变成了一场民族屈辱的悲剧。如马致远的元杂剧《汉宫秋》,把内容改为元帝时国事衰弱,昭君和元帝爱情缠绵,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把昭君的画像献给匈奴,勾引匈奴武力索取昭君,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出塞是迫于匈奴的武力威胁,因而出塞哭哭啼啼,凄凄惨惨。第三种说法,是昭君自请求行,出塞和亲。内容比较完整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人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见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虽然记载中出现了昭君怨,元帝恋,但昭君出塞的内容发展到了自愿请行。自此以后,便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题材,诗人赋诗,剧家写戏,源远流长。虽然这些作品的一个***同点,仍免不了以"怨"字描写昭君的悲剧命运,这个"怨"主要是汉宫怨,即她自请求行的个人动机,但毕竟主题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最能反映昭君自愿请行的代表作是曹禹的历史剧《王昭君》。他以"乃请掖庭令求行"的史实为出发点,一改昭君"怨"气,塑造了一个"淡淡装,天然样",有头脑,有胆识,为汉匈和好而自愿请行的汉家姑娘。二是在昭君出塞的基础上发展到塞外生活及昭君之死,是昭君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昭君到了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后汉书·南匈奴传》),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曹禹的历史剧《王昭君》就表现了这一内容,她住穹庐,着胡服,学骑马,练射箭,爱唱《长相知》,生活很美满,最后死在漠北单于庭。但也有史料记载:"昭君至单于,心思不乐,"最后"吞药自杀"(东汉蔡邕《琴操》)。还有一些传说和作品干脆说昭君没到匈奴,半路投江而死。虽然背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但却丰富和发展了昭君文化的内容。如马致远的无杂剧《汉宫秋》就把昭君写成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表现了她生为汉朝人,死为汉朝鬼的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思想,透露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现在来看,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当时不可能理解历史上昭君出塞和亲的积极意义。三是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加上毛延寿丑画昭君容颜的内容,给昭君文化的内容发展添上了传奇色彩。本来昭君出塞与毛延寿毫无关系,但附会上一个毛延寿,更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戏剧性、传奇性,更丰富了昭君文化的情节和内容,虽然不符历史事实,但却容易被人们接受。关于毛延寿的故事,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画中弃市》中却有一段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来因为把昭君赐于匈奴单于,元帝才发现昭君"貌为后宫第一",悔之晚矣,乃穷案其事,杀了毛延寿。于是间,毛延寿背上了千载骂名。凡是写昭君的文艺作品,在歌颂昭君,怨恨帝王的基础上,免不了还要用谴责毛延寿,为昭君鸣不平。如马致远在《汉宫秋》中一方面把毛延寿写成奸臣,说他求贿不遂就丑化昭君;另一方面把他写成卖国贼,一旦罪恶败露,就把昭君的真实画像献给匈奴,唆使匈奴武力索取昭君,成为全剧主要谴责对象。而众多的诗歌尤为突出,从责骂毛延寿到责骂类似毛延寿的人,从批评元帝到批评当朝统治者,用昭君的不幸遭遇寄托个人的怀才不遇,借昭君的酒,消自己的愁等等,种种借题发挥,充分想象,若是没有毛延寿,任何关于昭君的文艺作品,都将大为减色。

三、昭君文化的形式发展体系昭君文化的形式主要在史书记载的史实基础上,根据内容的发展变化,形式也发展到多种多样。从古到今,最突出的形式是诗歌。从晋以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特别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歌咏昭君的诗歌甚多,有的说有上千首,据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歌等编的《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介绍,就有七百七十多首。可以想象,有多少诗人在用诗歌的形式写昭君,有多少读者在通过诗歌的形式读昭君。第二种突出形式是戏剧。最有代表性是古代剧作家马致远的无杂剧《汉宫秋》、现代剧作家郭沫若的历史剧《王昭君》和曹禹的历史剧《王昭君》。这些戏剧从不同角度塑造了昭君的形象,通过戏剧这一文学艺术形式把昭君搬上了舞台。发展到最近几年,还创造了电视剧这种形式,把昭君搬上了屏幕,进入了千家万户。第三种突出形式是民间文学。这种形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尤为突出,通过这种形式,掀起了昭君文化的又一个新高潮。先后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王昭君》,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昭君传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峡的传说》,其中选了一组"王昭君的传说"。尤其是在昭君故里兴山县出现了一批写昭君、研究昭君的作者,先后出版了一批以昭君为书名的昭君系列丛书和香溪为书名的香溪系列丛书。为昭君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昭君系列丛书有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昭君故里》、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昭君故事诗歌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昭君故里地名传说故事》、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昭君故里民歌精选》等。香溪系列丛书有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香溪风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集《香溪新韵》等,这些都体现了昭君故里的昭君文化发展的特色。昭君文化的形式发展当然也有小说,如《双凤奇缘》、《昭君和番》;也有美术绘画,如《王昭君上马图》、《明妃出塞图》、《昭君出塞图》、《昭君出塞泥影》,还有音乐作品,如《桃花鱼赋》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内蒙古雕塑家张恒先生为昭君故里创作雕塑的汉白玉昭君塑像。总之,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区域的发展,到内容的发展,到形式的发展,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发展体系。